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党章、论述、纲要
 
重要论述选编
《纲要》资料包
最新版党章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选编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党章、论述、纲要>>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选编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选编  
上一条:七、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八、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2019-09-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帮助国内外读者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和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编辑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〇一八年六月期间的讲话、报告、演讲、指示、批示等六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八个专题,共计二百四十二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133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60

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515日),《人民日报》2014516

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国际社会应该积极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尤其是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致“二〇一五•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2015916日),《人民日报》2015917

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正是带着这个愿望,十五年前,我们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希望帮助亿万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回首过去,我们经历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也承受了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们见证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也面对着南北发展失衡的现实。我们既为十一亿人民脱贫而深受鼓舞,也为八亿多人仍在挨饿而深为担忧。

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2015926日),《人民日报》2015927

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中方将把自身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梦和发展中国家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紧密联系起来,携手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的讲话(2015926日),《人民日报》2015928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当今世界仍有八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六百万孩子在五岁前夭折,近六千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刚刚闭幕的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了二〇一五年后发展议程。我们要将承诺变为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9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97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9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98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17

由于种种原因,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我们既为十一亿人脱贫而深受鼓舞,也为八亿多人仍然在挨饿而深为担忧。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1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我们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一九九三 —— 二〇〇〇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二〇〇一 —— 二〇一〇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二〇一一 —— 二〇二〇年)》,在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18-719

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六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二〇一五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19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六十多年来,中国共向一百六十六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四千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六十多万援助人员,其中七百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国先后七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中国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六十九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一百二十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1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未来十五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1

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在未来十五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将每天收入不足一点二五美元的人数降至零,是二〇一五年后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发达国家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发展中国家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前不久召开的联合国系列峰会上,我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二十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二〇一五年后发展议程;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二〇三〇年达到一百二十亿美元;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二〇一五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未来五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六个一百”的项目支持,包括一百个减贫项目、一百个农业合作项目、一百个促贸援助项目、一百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一百所医院和诊所、一百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十二万个来华培训和十五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五十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等。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1-722

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同各方一道优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进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充足资源和强劲动力;将落实好《中国与非洲联盟加强减贫合作纲要》、《东亚减贫合作倡议》,更加注重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民众。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2

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中国坚定不移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对接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绿色能源、环保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帮助各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前不久,我在联合国主持召开了南南合作圆桌会,同二十多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一道,交流南南合作经验,达成广泛深入的共识。中方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深化减贫等各领域的南南合作,携手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2-723

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条件。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就是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3

我呼吁,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3

中国将致力于在未来五年使中国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并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将把落实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十三五”规划,我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都制定落实这一议程的国别方案,汇总形成二十国集团整体行动计划,助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20151115日),《人民日报》20151116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很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援助发展中国家,事实证明,那时的付出为今天积累了宝贵资源。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算小账。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是大账。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看待这项工作。当然,对外援助也要量力而为,讲究方式方法,不论什么援助项目,都要搞好前期调研工作,尽量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尽可能使当地民众受益。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112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

如果到二〇二〇年我们能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那就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也意味着我国将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这对中国、对世界意义都非常重大。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720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为全球反贫困作出贡献。我们将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

——《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201693日),《人民日报》201694

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零点七左右,超过了公认的零点六“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同时,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和群体带来了冲击。我们要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201693日),《人民日报》201694

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施瓦布先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会加剧不平等,特别是有可能扩大资本回报和劳动力回报的差距。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百分之九十九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七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20171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72

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20171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74

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2017117日),《人民日报》2017118

“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2017514日),《人民日报》2017515

继续增强经济发展包容性,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风,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的包容性不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都能享受发展红利,让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仍需要作出不懈努力。

过去几年,我们围绕包容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有了坚实的共识基础。我们要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做大开放普惠的市场,做强利益共享的链条。我们要把包容共享理念融入发展战略,努力健全讲求效率、注重公平的体制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解决好贫困、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劳动者适应产业变革的能力,让人人拥有机遇,享有成果!

——《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20171110日),《人民日报》20171111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今天的世界,物质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贫困和饥饿依然严重,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1712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5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今天,成千上万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技术人员、医务人员、教师、普通职工、志愿者等正奋斗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广阔的土地上,同当地民众手拉手、肩并肩,帮助他们改变命运。根据中共十九大的安排,到二〇二〇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二〇三五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我们倡议世界各国政党同我们一道,为世界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1712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10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密切关注和无私帮助仍然生活在战火、动荡、饥饿、贫困中的有关国家的人民,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人民这个愿望是真诚的,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只有那些习惯于威胁他人的人,才会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胁。对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任何人都不应该误读,更不应该曲解。人间自有公道在!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32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1-12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9060931
位访问者
本年度:25447640 本月:8303158 今天:13795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