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孤岛”到“能源绿岛”的蜕变
虽说镌刻在记忆里的往事很多,但在供电人的记忆里,岛城从煤油灯、蜡烛到电灯,从暗如荧光到亮如白昼,从单一的白炽灯光,到五彩缤纷的灯火变迁,以及电力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优的沧桑巨变,却历历在目……
如今,对于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上,岛城扬中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从750到1610000
“电力孤岛”灯火绽放
在1960年,扬中仅有一座柴油发电机,只能供县政府机关附近的几百户人家夜晚照明使用;到1961年,也仅拥有一座75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哪怕到了1985年,也就只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照明需求,是名副其实的“电力孤岛”。
“而随着扬中工农业发展迅速,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地方经济。”曾任扬中县供电局局长的张应新回忆道。
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扬中加速发展供电事业。1990年,扬中建成第1个110千伏变电所,全县电网供电能力达到105兆伏安,基本用电初步得到满足。
但在农村地区,供电依然是突出问题。由于扬中土地狭小,如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利用好乡镇面积,能源紧缺带来的窘境制约着岛城的经济发展。
1992年,扬中开始开展“农村电气化县”的达标工作,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短短两年时间,就被国家电力工业部正式命名为 “农村电气化县”,这也是扬中电网由弱变强的转折。从“电力孤岛”变身“电气示范县”,用了半个世纪。
到2012年,扬中220后巷夹江大跨越建成,这也是镇江市首次使用无人直升机牵引高压线。至此,往昔靠人力搬运物资,建设电塔的岁月一去不返。现如今,扬中共有跨江铁塔5座,每年运输电量18亿千瓦时, 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已增至13座,容量161.71万千伏安……
3年增长964%
“能源绿岛”独辟蹊径
时间流转,到2016年,在扬中已经构架起以220千伏变电站为节点,110千伏电网为主要构架的电力网络,配网自动化完成100%。可扬中地区并无大型发电站,,能源上的短缺成了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拦路虎”。
2015年,国家提出新能源发展战略,并提出首批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战略。2016年,敦煌、日喀则、扬中入选第二批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敦煌与日喀则的“大漠孤烟直”不同,地处长江流域的扬中并无其他两座城市得天独厚的新能源优势。如何利用自身长处,取长补短,开展新能源城市建设?扬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全国著名的电气工业城,扬中岛内就具备完善的电力设备产业链;同时,作为全国别墅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巨大的屋顶空余资源成了另辟蹊径的第二把“钥匙”。
于是,居民屋顶光伏开始大力发展。
2016年前,扬中共有居民屋顶光伏132户,光伏装机容量仅为1.62万千伏安,每年光伏用户增长率仅为5%。清洁能源供应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经过多次调查走访,不断调整建设计划,截止到2019年年初,扬中建成大规模光伏发电站31座,居民光伏达1904户,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年来增长了964%。
新城镇邂逅“新能源”
江中岛城变身“能源典范”
在可见的地方,新能源正助力扬中能源技术高速发展,在可期许的未来,供电人也在不断探寻低碳经济发展之道。
2018年5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新型城镇的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落户扬中。依托该项目,国网镇江市供电公司探索打造“三型两网”综合示范区。
项目以清洁能源路由器为能源枢纽,通过搭建能源互联网综合管控与服务平台,承接各种能源的供应、转化、交易、消费,联合调控区域内所有清洁能源,面向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综合能源服务。
根据计划,能源互联网管控平台将接入包括风、光、气等三种以上清洁能源,占比超过30%,互动用户数量不少于300个,负荷总量不小于60MW,届时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将提升10%以上。
平台将联合区域内多种新能源种类,构建起能源互联的综合平台,真正实现能源的“化零为整,自给自足”。
“不仅如此,该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试点为客户提供用能分析报告,并提出节能改造、能效提升建议,发挥数据分析价值。此外,还能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招引新项目、新设备、新技术进驻,扩大“朋友圈”,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享”价值追求。”扬中公司总经理周鹏说。
现如今,“三型两网示范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12个新型项目正按时段逐步落户扬中。
未来,全新能源格局正在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