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扬中日报
微扬中
学习强国中的扬中
理论学习
公益广告
强国复兴有我
时间:
~
搜索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快报文章
扬中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报文章
>>
扬中快报
扬中快报
上一条: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好新闻竞赛活动启事
下一条:
江洲路社区:睦邻向善大爱江洲
永勤村——
惠民工程暖民心
2019-09-05
8月31日下午,顾大军和顾炳华——新老两代村党委书记,接受记者采访,提起村里正在进行的年丰河港路拓宽工程,他们都露出了底气十足的笑容,“这可是我们村有史以来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惠民工程。” 让村民口袋鼓起来 76岁的顾炳华回忆,1987年他担任党委书记时,村里根本没有可支配收入,许多工作经费均由党员干部垫付,村里拖欠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工资是常态。 “当时村里仅有两家小轴瓦厂,一家小废铁回收厂。”顾炳华介绍,废铁回收厂老板就是顾炳福。顾炳福原先是生产队会计,分田到户后便自己办厂,生意红火。顾炳华说,当时村里下了狠心要发展经济,就把三家小厂合并,村里无偿提供场地,创办福达钢厂,由颇有经营手腕的顾炳福管理,并将权力下放,“让他放手干。” 1990年,福达钢厂正式投产,吸纳了本村约450名劳动力,大大提升就业率。“发展经济,就是为了让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好。”顾炳华介绍,1990年起,由钢厂出资,免去了永勤村民机耕费和农业税(至2006年国家免除农业税为止),延续至今。并为村民购置了全新耕地拖拉机,免去村民人工耕田的辛苦。 上世纪80年代,永勤村民顾文贵砌起了村里第一栋红砖二层小楼房,而到了1996年前后,永勤村就已经“将军楼”林立,小别墅再也不是稀罕物。上世纪60-80年代,永勤村村民就业途径狭窄,种田之外的选择局限在篾匠、泥瓦匠、裁缝等行业。1990年起,村民们掀起钢厂上班热,1995年起,村民们又从钢厂出来自主创业,餐饮、服装、养殖……第三产业兴旺的同时,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据顾大军介绍,目前,永勤村共有7家企业,年产值共约10亿元。 同时,为服务农业发展,近年来,村里新建灌溉泵站10座,维修泵站2座,新建机耕桥4座,新建固定沟渠3053米。 让村内道路硬起来 经济发展带来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解决温饱问题后,村委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修路。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永勤村村民出行全靠老自然埭天然土路,很不方便。依着当时扬中县开发的兴隆河港和永勤大港,三跃镇先后开发了年丰河港和永战港,并筑堤修路,一方面满足了“格田成方”的农田灌溉需求,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交通便利。数十年来,年丰河港路和永战港路都是永勤村民最主要的出行道路。 上世纪80年代,永勤村村委会将村内道路铺设为砂石路面,但仍不能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到1998年前后,村委会向钢厂争取到40万元资金,实现村主干道硬质化。到2003年,实现全村(已与年丰村合并)水泥路到户,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2012年,238省道通车,紧邻省道两旁的永勤村享受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 “红利”,将钢厂大门由西移至东面,面朝238省道,运输更加便捷,产值翻番。 2018年,永勤村启动全村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每隔30米一盏,包括老埭,“光明到户”,目前已完成一半,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工。 今年,永勤村启动年丰河港路拓宽工程。顾大军说:“这条路原先只有4米宽,现在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车,老百姓很难会车。”他介绍,这是村委会目前投入精力和决心最多的惠民工程。“这次港两边居民不要补偿,还主动把港边种的菜和树拔掉,说明老百姓对于修这条路的愿望很迫切,那我们就一定要办到、办好。” 让百姓生活乐起来 日子过好了,但要让村民们获得幸福感,就得进一步提升软实力。居住环境是最直接的幸福指标。永勤村村委会与聘请的保洁员一一签订责任状,分片包干+集中处理有序推进,村干部每天进行巡查,并在每个村民组设立垃圾箱。在永勤村生活了一辈子的顾炳华由衷地对记者说:“过去河边的杂草能长满半条河,现在不仅河道干净,路面也见不到白色垃圾,村民组的垃圾箱外面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村里环境大变样了!”在全村的努力下,永勤村还新增绿化面积30余亩,成功创建江苏省绿化示范村。 对于村里的医疗点和便民超市,村委会实行免收水电费优惠政策,在消费价格上对村民最大让利。村委会还先后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之家,并为残疾人之家提供免费送餐服务和庇护工厂。村里每逢90岁以上老人去世,村委会和村老年协会都会前去慰问。2018年,永勤村投资80余万元建成一个健身广场、一个篮球场,并对23组原有健身广场进行了修缮,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永勤村还积极组织开展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活动,组织小合唱代表队参加迎国庆小合唱比赛,加强市民学校建设,举办技能创业就业培训班等。 看到村民们时常在广场自发跳广场舞,顾大军萌发了为村民们组建一支舞蹈队的想法。很快,永勤村文化舞蹈队便组建成功,村委会还提供了办公大楼一间活动室给舞蹈队彩排练习。“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口袋富有,还要心灵富有。”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26913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749534 本月:1425414 今天:10573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