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张龙华 童道平
在经济开发区三跃社区文博新村,提到瓦工领头人吴先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五十多岁的他二十多年来为民建房千万间,在扬中上下到处有他的足迹,在百姓中留有良好的口碑。
高中毕业的吴先扬,毕业后就加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贫苦家庭出身的他,受父辈“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影响,一出校门就选择当瓦工。刚开始学习瓦工,整天在炎热的阳光下小白脸晒黑了,与砖块、泥沙打交道手上磨破了皮,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思想上产生退缩情绪。后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最终用毅力战胜了困难。他讲:“瓦工虽苦,总得有人去干,习惯了也就正常,没有爬不过的山。”师傅见青年人学瓦工,打心眼里高兴,对他特别关爱,手把手地教,别人需两三年才能掌握的技术,他一年左右就基本掌握了。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下班后他回家一头钻进自己的书房,翻阅有关建筑方面的书籍,几年下来,具备了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通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逐步致富的吴先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意识到建筑行业需要一定量的普通劳动力,看到农村六十左右的失地农民就业难,他决定自己创业,招聘师傅。先在亲友中吸纳部分人员,带着大家干,做给大家看。教技术做示范,让每人掌握一项技术。随着发展的需要,又到社会上招收瓦木工。这样既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又给失地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地方政府注入经济活力,前来工作的人都夸吴师傅“做了一件大好事,否则我们六十岁左右的失地农民只好在家闲着”。
为了稳定五六十人的工程人员,他千方百计找米下锅,哪里有活就前往哪里,不计较路途遥远、工程大小,只希望大家有活干。如朋友需要帮忙,他会派出手艺较好的年轻师傅前往支持。他讲:“无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在参加扬中家纺城建设中,他一举中标9幢高层楼房,建成后均达到精品工程的要求;近几年施工的居民点民间住宅,幢幢都是样品房······但他不为此而自满,他讲:“这都是大家的功劳,今后路还长着呢……”
吴师傅人缘好,心地善良,人情味十足,对工人、邻居没架子,群众有什么困难,有求必应,员工有什么事,只要知道,总要表示一下心意。他视员工为兄弟,每月按时发放部分工资,年底结算工资,从不拖欠农民工分文,所以外来的瓦木工都愿意跟他干。天气炎热,他总会关照大家避开高温,中午多休息一会,叫炊事人员煮绿豆汤送到工地,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务工人员凝聚在自己的身旁。
吴先扬师傅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把质量要求挂在嘴边上,要求大家把安全质量放在心上,落实在手艺上;高空作业不分心,高空要当心;对员工实行严密分工,砌墙、粉刷,贴砖,实行单项负责制,形成流水生产,保证了每套工序质量有人管,层层落实到人。他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大家的饭碗,有过硬的质量,才能赢得市场。”他承建民宅楼房都主动留下部分保质金,一年后没问题,主家把保质金送给他。这样做群众就更放心他了,所以,他生意越做越大,房屋越建越多,在劳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富裕后,他不忘党恩,带领大家一起劳动致富,这种心中有党、心中有责的精神值得称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