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90后“花木兰”公益场上显英姿 下一条:幼儿上街促销合法吗?
老环卫工珍藏29年的48张捐款收据
  2019-04-07

   在新坝镇联盟村五组一间简单的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正在院中扫地的王承鑫老人。王承鑫领着记者进入里屋,在一个看上去有点年代的木质衣柜中取出了一个用旧报纸包,仔细放到桌上,小心翼翼打开,露出一摞整齐叠放的收据——扬中一桥建设捐款收据。 王承鑫小心地翻看着收据,从1990年12月6日到1994年10月2日,每个月一次捐款,一张收据,一共48张。“留着这些收据就想做个纪念,应该还有少许遗失。”王承鑫一直记得,1990年9月的一个中午,他像往常一样在公信桥清扫路面,边扫边听着广播。“扬中要造大桥了”,这一则消息令王承鑫激动得丢下了手中的扫帚。那个下午,他一直在想:“要造桥了,我要做点什么呢?” 多少年多少代,扬中人倍受环江之苦。王承鑫记得,很小的时候,家中一位亲戚坐船去江南卖菱角,船翻了,人没了。这样的悲剧不止一例,“要是有座桥该多好!”晚上回去和家人商量后,王承鑫决定捐款。虽然他只是一名环卫工人,每个月工资只有96块钱,就连维持家庭生计都成问题,但他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家人也都表示支持。“没办法,我只能少捐一点,捐6块钱吧。”第二天,王承鑫就带着钱到了大桥办,一看捐款的人还不少。他在办公室窗外转悠着,瞧见有人捐了50元,有人捐了100元,还有捐得更多的。这个时候,他反而有些犹豫了,一直没进去,“不好意思,6块钱拿不出手。”直到大桥办的工作人员过来询问,王承鑫才慢慢走进去。他先交给工作人员一封信,信中表明了自己捐款的决心,又讲述了家庭经济状况,表示将每个月来捐款6块钱,直到大桥建成。 工作人员看了王承鑫的信,收下了6块钱,开出了捐款收据。此后,王承鑫每个月一发工资,就立即将6块钱送到大桥办,从未间断。对旁人来说,这6块钱或许不值一提,但对王承鑫来说,这6块钱的分量可不轻。王承鑫回忆,那时候,女儿上学的伙食费都缴不起,每个月都是东拼西凑,而他自己一年四季的衣服也都是别人不要的,甚至是从垃圾桶中捡回来洗洗就穿的。即便是这样的经济状况,王承鑫从未停止捐款,“我们省一点苦一点,桥造好了,子孙后代都享福。” 1992年5月8日,扬中一桥举行开工典礼。王承鑫始终关注着建设情况,经常趁着工作休息时间,搭同事的顺风车到工地上瞧一瞧,看看建设进度。1994年10月2日,王承鑫照例带着6块钱去大桥办,收下捐款后,工作人员郑重地将收据交到他手上,告诉他这是给他的最后一张收据,以后不用捐款,大桥建成了!王承鑫托着收据,激动得说不出话来。1994年10月6日,扬中人梦寐以求的跨江大桥终于通车了。王承鑫兴奋得一晚上没睡好,一大早就带着全家人一块去观赏通车典礼,“总算有这么一天了,咱们扬中终于有桥了!” 大桥通车那天起,这一叠收据就被王承鑫仔细地收藏起来了。29年来,他时不时会翻开看一看,摸一摸,满含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大桥建设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扬中人那段众志成城、激情燃烧的岁月。“收据不是珍宝,扬中人肯干、敢干,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珍宝。” □ 蒋丹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1444881
位访问者
本年度:28306127 本月:884187 今天:1465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