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72岁的戴梅英仍然在忙碌和付出 下一条:未来三天多云天气为主最高气温下降至11℃
“生产队收工,匆匆吃个晚饭,扛上小板凳到晒场抢位置,看大戏。”这样的场景您还记得吗?三十多年前,扬中曾经有这样一个剧团——
用三十年的坚守等待一次机会
扬中锡剧团荣耀回归背后的故事
  2019-03-20

   扬中锡剧团是属于60~70后扬中人珍贵的记忆,当年,锡剧团每出大戏都人气火爆。后来,锡剧团解散,沉寂了整整三十年。如今,这个本土剧团用连续两年的正月大戏郑重宣告:我们回来了! 从家喻户晓到无奈解散 1979年,扬中锡剧团成立,其前身是扬中县京剧团、“小京班”。上世纪80年代,锡剧在扬中风靡一时,一曲《珍珠塔》同个地方连唱十天都座无虚席,那时的扬中锡剧团是整个镇江地区演出频率最高的剧团,足迹遍布整个苏南苏北。 杨世星15岁进入锡剧团,他见证并参与了80年代的锡剧盛景,“剧团的生活非常艰苦,几十个人在一个锅里吃饭,出去演出都是打铺盖睡剧场,所有的道具都是我们自己扛。” 虽然艰苦,但杨世星更感到自豪,“那时候票价大概一毛五,演出的大会堂能坐800至1000人,每场一定坐得满满的,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当时的锡剧团演员达到50人之多,“麻团长”徐冬英是剧团最闪亮的明星,其花旦扮相美到极致,名角许莺则是锡剧名家姚澄的高徒。 到了90年代,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加上流行文化的冲击,戏曲日渐式微,锡剧团最终难逃解散的命运,准确地说是“保留建制,适时演出”,部分演员被安排进工厂车间,但不少人不愿意放弃戏曲,流入民间小剧团。那一年杨世星21岁,他选择留在已经分流的剧团,在老团长周志高的带领下组成了“轻骑兵”,骑着自行车下乡表演,“带着简单的服装道具,到各个乡镇唱些折子戏,没有舞台,老百姓就抬着自家大桌子拼一拼。”即便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杨世星依然能感受到老百姓对戏曲的热爱。这种零星的演出,他坚持了三十年,以他为代表的剧团演员和戏迷朋友从未放弃,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 困难重重中走上回归之旅 2014年,扬中启动首届“正月里来看大戏”,请来外地剧团,六场经典曲目表演场场爆满,这个现象震撼了杨世星,他开始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咱们扬中人自己的剧团不能上?他将这个大胆的想法跟团长谢荣婷说了,谢荣婷对此事充满了期待,在两人的努力下,扬中锡剧团走上回归之旅。 2015年,由市文体旅游局牵头成立戏曲协会,拨资金、租场地、买乐器,锡剧团有了初步的模样。重建剧团最重要的是演员,杨世星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曾经的 “小伙伴”,还在微信上辗转多人找回了剧团曾经的小生担当李建坤。李建坤年过半百,离开锡剧团后从事了不少行业,但从未断过唱戏的念想。2019年正月里的第二场大戏,他在《清风亭》中扮演的老生感动了全场观众。 虽然有了多方支持,但毕竟已经“断”了三十年,锡剧团的重新开始困难重重,锡剧团的回归之路始终维持在缓慢的筹备阶段。2017年底,杨世星试探着问文体旅游局领导:“正月里的大戏能否让咱们自己的团上?”经过多番考虑,文体旅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还将首场“重头戏”交给他们。这对杨世星来说是一个巨大惊喜,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距离正式演出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杨世星带领着袁彩琴、刘静、陆婷等“台柱子”开始紧张地排练。 为了节省开支,锡剧团的每位演员都是身兼数职,头饰、服装、道具自己做,排练期间的饮食也由演员们轮流负责,杨世星笑着回忆,“中途没有戏的时候,就去买个菜在排练室角落做饭。”杨世星还找来一批扬中戏迷客串配角,戏迷们的表现让杨世星非常惊喜。其中一位名为仲中的戏迷担任的角色比较重要,杨世星说,“其无论是唱调还是身段都无可挑剔。” 为了撑起锡剧团,无论是主要演员还是群演都没有考虑过任何自身利益,就连杨世星从无锡请的剧团指挥张建军都是义务帮忙,还自己出车马费。所有的付出终有回报,2018年正月十五晚,市影剧院内掌声雷动,一场锡剧《珍珠塔》把人们拉回到那个士气高昂的岁月,台上的杨世星终于放下心中大石,“我们成功了!” 传统的传承仍需更强大的力量 扬中锡剧团迎来新生,在文体旅的策划组织下,他们重拾技艺走到老百姓身边,为所有扬中人送上精美的文化大戏。市民黄先生是名70后的公交司机,在观看了锡剧团的演出后说:“想不到锡剧团这么多年没唱,演出还是这么好,老传统还是不能丢啊。”市民吴女士是位60后的社区干部,她说:“这景象就像小时候大家在生产队收工后,扛着小板凳到晒场抢位置,看大戏。” 2019年正月,扬中锡剧团的大戏如约唱响,《珍珠塔》《玉蜻蜓》《清风亭》等演出引起轰动。杨世星说“我们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等待。终于,我们等到了。” 现在除了日常排练,杨世星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培养新人。目前锡剧团有四个新人,都是从戏迷中挖掘的,“这些新生力量才是真正的希望。”杨世星多次感慨,“希望我们排的戏让扬中边边角角的人都看到,更希望咱们的锡剧团有新鲜血液来传承,现在的状况还不算理想,传统的传承需要更强大的力量。” □ 蒋丹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335188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941067 本月:3616942 今天:12867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