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因工作的缘故,近日有幸看到一份1960年版扬中地图。这地图原本是反映当时扬中勘探天然气的各点的位置。这张地图的纸质极为粗糙,但是发现天然气的各点(有近20处)却清楚地标明出来。
我们不仅看这几个点,引起笔者感兴趣的有若干地方,显示其与当今扬中地图的不同之处:一是这张扬中地图界域包括了今镇江市新区的大路、姚桥、儒里;二是地域内的圩埭皆标了出来,就是纸质太差,其名称字体太小,难以辨认;三是沿江港口名称应标皆标。笔者细细查看时,发现了一港口处标有河豚港字样,这令笔者眼睛一亮,扬中原来有个河豚港!
扬中,中国河豚岛,长江太平洲。现在终于发现了一处地名叫河豚港,怎不让人激动,这立即激发了我去实地探访的愿望。
3月9日清晨,我们去了地图所标的河豚港所在地——三茅街道友好村北江边(原丰裕东风村)。地图上的河豚港位于二墩港西约500米处。寻访之初,被访者都不知道这里有河豚港,也许我们这一趟是赵子龙的袍子——白跑了,这实在让人有点失望。但是我们坚信,1960年的地图上有河豚港,这个港一定存在,就继续寻访。
经多方打听,我们终于寻访到81岁的老人林善良。
“老人家,您知道这里有河豚港吗?”
“晓得,就在这后面。”
老人家告诉我们,这里历史上有个港口,这港出江口很长,离岸边有里把多路,呈一个大喇叭形状,是避风浪的好地方。此地常年有渔船停靠,到了春天捕鱼季节,前来这里的渔船多达20多条。
老人家告诉我们,渔民打上来的河豚,由张德寿鱼行出售(张德寿是鱼行老板)。久而久之,这里成了河豚、刀鱼的集散地,附近港口的渔民都把鱼送到这里,因此这里被渔民和当地的老百姓称为河豚港。
老人家还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不知道这个名字了,知道叫河豚港的起码也得八十岁左右了。
河豚港,北起江边,南接王六港,与二墩港相通。南北距离不长,仅贯穿原东风村。现在这河道改名叫东风河。
为进一步探个究竟,我们驱车沿东风河向北到长江大堤,到了通江排灌站——“东风河排涝站”。堤内伫立着一座现代化的排灌站,堤外就是波涛滚滚的扬子江。原来的喇叭口现在并未见其大,周边江滩已经塌了不少,若不是抛石止塌,可能塌得更多。
堤外江滩,三三两两的人在挖马兰、芦蒿,正如苏东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他们中有知晓河豚港的人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挖野菜的人群中,竟然有个妇女知其来龙去脉,她就是在河豚港渔船上出生、长大后又嫁到这里的卢兰芳。
她指着闸口十分肯定地说,这里就是河豚港港口。
她告诉我们,她家是渔民,她是1954年在河豚港渔船上出生的,10多岁后才离开这里,先到雷公嘴,后到王三套。她父亲叫卢卫平,她有卢建银等兄弟4人,她最小。在渔业社(王三套)还有侄儿侄女们。她后来嫁给了东风村(今友好村)村民王永保。
她进一步证实了河豚港地名,还描述了港口的过去情况以及渔民的生活状况。她告诉我们,她家是个连家船,一年四季都在船上。她家的船不大也不小,当然不能与现在的船相比。每年开春以后下滚钩(排钩)捕河豚,清明后开始用网捕刀鱼,夏初又捕鲥鱼。到了秋冬时节,主要是捕鳗鱼、螃蟹。一家人在船上与风为伴,与水相邻。这让人不禁想起一首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浪里。也许卢兰芳,也许渔民们的感受比你我更多更深。水上人家,靠水吃水,无论严冬酷暑,无论狂风激浪,他们在船上,风里来雨里去,在与风浪搏斗中,顽强地生活,演绎别样的水上人生。
一条河豚港,一部扬中先民包括渔民在江洲上的奋斗历程,开启了扬中人河豚饮食文化的久远历史。据史料记载,“1963年全县水产总量21.3万斤,其中河豚4.8万斤、刀鱼2.9万斤、鲥鱼3.2万斤。”
中国有个河豚岛,扬中有个河豚港。被历史尘封多年的河豚港,值得我们后人去挖掘保护,使之成为生态旅游岛的一大旅游亮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