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母亲的回忆 下一条:七绝·红梅赞
墨香年味浓
  2019-01-21

  □ 宫凤华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读到季羡林先生这句,扑面而来的浓浓年味如缕缕春风轻轻地温暖我的心田。 旧日乡村,一进腊月门,乡亲们便异常忙碌,但刻花钱、写春联的事儿是不能耽搁的。 去年门框上的春联经过日晒雨淋,到了冬天都残破了,又该换新的,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图个吉祥如意、福禄寿禧,心中满盛着美好的愿望和难抑的喜悦。在大年三十贴上春联,以烘托春节的欢快气氛。 父亲是乡村教师,写得一手好字。一放寒假,四邻亲友就送来红纸让父亲写春联。父亲从不推辞,乐呵呵地接下,还要递一支烟给人家,弄得人家过意不去。腊月里,天寒地冻,父亲一有空就写春联,我总是站在一旁,帮着裁红纸、捧春联,依次排放在堂屋的空地上,由晾干。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小学课本上被我画得没一处空白。 后来,我上了师范,且爱好书画和写作。工作后,找我写字的人还不少,写婚联啦、出黑板报啦、写条幅啦、写标语啦等等,我是有求必应,既得到了锻炼,又满足了我的虚荣心。特别是腊月里写春联,是必不可少的。记得有一年,我写了三十多家,墨汁用了好多瓶。母亲有时劝我少写些,父亲总是说,邻居们能求咱什么,最多是一年到头写个对子,我们也不能太不厚道。母亲总是点点头,一人包揽所有的家务活。 有时同事也请我写春联,从字体选择到章法布局都要仔细斟酌一番,力求完美。他们鉴赏水平不一,但看到一幅幅新春联时总露出会心的微笑,那情形令人感动。 我曾祖父和祖父均为旧时私塾教师,工于书法,常为村人写春联。我现在还珍藏着祖父手书的《珠算术》《民间药方》等小札,闲来品味,收益颇丰。父亲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并未精心练过字帖,凭着对书法的悟性,潇洒的行书让人赞叹不已。 春联不仅能烘托节日气氛,且能寄托情怀。“诗书画琴楼台风情,花鸟山水庭院雅韵”令人向往宁远幽静的境界。办婚事的人家贴上“桃花盏上玉台诗,莲子杯中金谷酒”更显得情浓意深、缠绵缱绻。“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寄托了村民们美好的希冀和向往。 农村人家大门、房门、灶前、中柱都要贴,还要贴横批、斗方、报条、福字等,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全是大红纸新对联,真是“一元初复始,万象又更新。”讲究的人家,还用石灰拍元宝墩,图个招财进宝,新年大发。 现在农村手写春联很少见。一到腊月二十,路边就有卖春联的摊子。几角钱一幅,便宜,印刷体,烫金字,纸质厚硬,明显比手写的好。 可不管多忙,每年春节,我总会写几幅春联送给亲朋好友,总会精心写几幅春联贴在自家和岳母家的门框上,让这种古朴的民风继续传承,让人们在喜庆之余怀想远去的纯朴而温馨的岁月。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32339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805923 本月:1481798 今天:16212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