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人的物质生活包括吃、穿、住、行、用五大项。能吃饱、穿暖、住安全,可算“温饱”;若能吃舒畅、穿漂亮、住宽敞,就达到“小康”了。改革开放40年,扬中人已经由温饱经过小康迈向富裕,吃穿住行用无论哪一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住房,无论城镇、乡村,还是公用、私住,都完全今非昔比、面貌全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母相继去世,一间半土瓦房并给兄嫂,我无处藏身,只能以任教的学校为家。一年四季,妻儿三口蜗居在十几平方的小屋里。为此,我曾作歌曰:成年工作,有家室,小公房,煤炉架在走廊上。妻儿仨,四处为家居无常。何时才能得广厦?我常这样想,我常这样想!
然而,那时的城镇乡村都很贫穷,温饱尚期,哪有力量改善住房?到八十年代末,我调县城工作,全家辎重细软随身而动,租住于农家民房。一间狭小的厨房内,搁上儿子的小床,拥挤不说,夏天的西晒太阳晒得热锅似的,儿子骄嫩的皮肤焖出无数的痱子。看着孩子受罪的样子,我们既难受又无奈。
无家可归的日子,我熬了十二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住房制度改革,公务员可以买房。买房费用,所在单位、地方政府和个人各承担三分之一。从此,我的家庭生活翻开新的一页——花两万元,买得一套80平方公寓楼房。乔迁新居的时候,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年届古稀的岳父母特地从北京赶来欣赏我们的新家,由衷地为我们高兴!
房子于我,可说是奢望。我的祖辈父辈因为贫穷窘困省吃俭用只能建一个勉强为“家”的藏身之处。草屋茅舍,遇上雨雪屋漏,无以阻挡,欲哭无泪。到我成了家,曾一度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时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渴望和感叹。现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十几年初见成效,我终于住上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了。柔软舒适的沙发,油光可鉴的地板,雪白的墙壁,气派的灯具,还有几近豪华的落地大窗帘,对比父辈们的草披土屋,真使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新居住了三年后,我家又换了一套96平米的大套间。退休之后,我卖掉县城公寓楼,到乡下新砌了假三层别墅,居住水平又上新台阶,达到“高档”层次了。
然而,我家的住房水平与扬中多数乡村居民比起来,可算是 “小巫见大巫”。他们的住房。不仅外形更美观,结构更合理,而且内部构造也更趋多样化、实用化,装潢用材也更高档、豪华。特别是现在新砌的,庭外有小院,还搭了阳光棚,设有花园,栽上花草,有的还建有水池,养鱼养花,别有情趣。
但是,40年前的扬中民居却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村村埭埭,草房相连;家家户户,难见片瓦。到八十年代前期,极少数人家翻造新瓦房,有一个“锁”字式就相当不错了。后来,民居逐渐添新。新坝镇治安村的王凤英家砌了间“七”字形小楼房,令许多家庭羡慕不已,曾在上洲一度引起轰动,于是纷纷效仿。
这期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扬中的乡镇企业、县办企业蓬勃兴起,人们口袋不断鼓了起来,吃穿之余,开始新造住房,都是两层甚至三层楼房,并逐渐考究内外装潢。到九十年代末期,扬中老百姓基本都住上了硬铮铮的楼房。
进入新世纪,扬中人民的住房水平更上层楼。许多早期建造的楼房已经跟不上形势,要拆掉重新建造,不仅式样更加新颖,装修也更豪华,最主要的是骨架结构更坚固——全部框架结构,起初的水泥楼板退出建筑舞台。现在的扬中乡村,小楼幢幢栋栋,一家比一家漂亮,一家比一家气派。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下,绿树掩映中,一片片银光闪闪,宛若人间仙境一般!难怪走南闯北的人士都说:扬中的住房不仅全国领先,在全世界也堪为一流!
至于公用房屋,就更不用说了。早年的公房都是简易平瓦房。记得六十年代初,新坝公社砌了座两层办公小楼,木质地板,令人惊讶不已。曾经传说扬中沙滩地不可建造高层楼房,可是经过40年的变迁,现在学校、机关,以至工厂、商店所有公共单位绝大多数是多层楼房。九十年代中期,扬中建设银行建起14层高楼,曾令扬中人惊叹不已,而今,放眼城区,一幢幢二三十层的高楼拔地而起,展示着这个城市的现代时尚。
40年,扬中的住房演奏了一首和谐动人的变奏曲,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所以,我再次作歌曰:中华民族,共产党,立东方,龙腾虎跃奔富强。大中国,引领世界铸辉煌。和谐文明地球村,人类高歌迎朝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