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人类文明伊始,人们仰望星空,观风起云涌,察阴晴冷暖。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受制于旱魃雨淫,风掠雹残,人们被动地应对,只能祈祷风调雨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迫切需求天气预测,变被动为主动。1958年,扬中县气象站应运而生。但直到80年代初,扬中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设施还很简陋,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时有发生。
天气预报、气象研究离不开实时气象资料。气象观测员每天早上8时、午后14时、晚间20时三个正点时段完成15分钟的云能天、温湿压、降水蒸发日照观测。天气预报员每天清晨5时、上午11时、傍晚17时完成三次辅助观测,抄录绘制天气图,制作短时天气预报。无论风狂雨急,也不论节假日,气象人员每天坚守在小小气象院内,观云测天,服务人民。
1985年,扬中县气象站有了第一台PC1500微型计算机,我和同事们再也不要日夜辛苦地计算聚类分析、离散分析的繁杂数值,学通BASIC语言,编一个程序,就解决了天气预报所需的数据。1993年6月,县政府专门为气象站配置了一台原装386电脑,扬中气象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6年,卫星云图接收装置安装在气象站楼顶,扬中气象有了“千里眼”,天气分析进入云图时代,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小尺度天气系统显示眼前,变化莫测的大气运动尽在掌握之中。
把天气预报迅捷告诉人们是气象工作的终极目标。1997年10月,电信光缆进入气象局,天气预报自动答询平台正式运行,30个电话可以同时查询天气,时隔一年线路扩容后,60个电话轻松接入。农忙季节、中高考时期、节假日出行、学生上学、工人上班,只一个电话,短时的、24小时的、3——7天的天气,一听即知,提前防范,趋利避害。我和同事们在复杂天气出现时再也不会手忙脚乱、嗓子沙哑地到处打电话通知预防。
1999年3月,扬中市气象局自制的天气预报节目成功地在扬中电视台播出,风云变幻、气象常识、防灾救灾,清晰的画面,让老百姓一目了然。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卫星遥感技术不断改进,大气科学在继承经典的同时,亦获得快速发展,数值预报模式越发精细化。雷达从地面仰窥云团,卫星从太空俯测云层,卫星雷达对低层大气进行全方位监测,云团的一举一动,对流的蛛丝马迹,每隔10分钟便出现在我们的办公电脑上,雷达拼图、卫星云图、数值天气预报分析方法成为我们天气预报领域的主导,天气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
定量控测技术加快了气象观测网的铺设步伐。2002年,自动观测设备进入扬中市气象局标准观测场内,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湿度,通过电缆每2分钟传到观测电脑上,每10分钟自动把观测资料上传到中国气象局中心机房,经过电脑加工,通过卫星下传到我们基层台站。2005年1月,通过三年的人工、仪器对比观测,自动观测数据正式作为实时气象数据成为扬中历史资料。
2013年,扬中气象局面貎一新,宽畅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香樟紫薇招摇,绿茵艳朵醉眼。预报大厅里,现代化的气象设备琳琅满目,电脑成排,大屏醒目,随时可以与镇江、省局沟通,把脉天气。
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技术的突飞猛进,无线传输气象资料成为现实。2015年,下至西来桥镇、八桥镇、油坊镇,上至三茅、丰裕、新坝、雷公岛,先后建成9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更多更详实的气象资料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中。
2018年,扬中气象现代化再上新台阶。扬中有了自己的雷达——风廓线雷达,风雨预测更加精准,新建成突发性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随时可以把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向全市发布,云、能、天自动观测系统加快步伐向我们走来。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潮涌江洲,气象辉煌。为扬中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气象人始终信心百倍,砥砺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