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爱阅读,成天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戏,买的书一页也没有翻看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银霞认为,儿童天性都爱阅读,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是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书懒得给孩子讲、陪孩子读;要么是整天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哄孩子。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应该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好阅读”与“坏阅读”之分
在孩子的语言中,事情总是充满“好”“坏”之分,徐银霞老师说,“我现在就借用他们的话语模式,谈一下儿童课外阅读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不好,要注意避免。请允许我以孩子的口吻,简单地把前一种称为‘好阅读’,后一种称为‘坏阅读’。”
1、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这一点是针对孩子还不识字,由大人给孩子讲故事阶段的阅读而言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担心孩子听不懂,就尽量用通俗的口语来讲,这样做其实是不太好的。正确的方法是,从一开始,就应该尽量使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尽早让孩子接触有情节有文字的图书,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就要给孩子“读”故事、“讲”故事,不要等着孩子自己去翻看。
2、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在课外阅读上,一些家长和老师犯的最无聊的一个错误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读,一字一句地读。徐银霞老师认为,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许多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总喜欢考察他“记住了多少”。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破坏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
4、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读图”取代不了“读字”的作用。“读字”之所以优于“读图”,在于以下原因: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 “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简单原因。
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我们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