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父亲的账本 下一条:银杏小扇摇秋色
说“吃”
  2018-11-06

  □ 朱锦才 改革开放40年,让我感慨最深的是一个“吃”字。我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吃不饱、吃不好,到吃不了、吃得好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2年分田到户前,吃饭难。那个时候,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家里有大事,譬如敬祖宗(祭祖)。我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就经常盼望家里敬祖宗,因为那样就有饭吃了。记得那时我家敬祖宗还不能全用白米煮饭,得在白米里掺上胡萝卜,一碗饭大半碗胡萝卜。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1980年1月26日,父亲对我母亲说:“才他娘,中午煮菜粥时你给我捞半碗饭吧,粥我就不吃了。”母亲说:“你这半碗饭一捞,粥就没法煮了。要么等粥煮好后先给你舀碗厚的吧。”父亲长得高大,饭量也大,常为不能吃饱饭而叹息。因为长期干体力活,又填不饱肚子,他从旧社会就积劳成疾。那天下午父亲背着我那刚满周岁的小女儿,到南夹圩(现在的奥体中心附近)找我的妻子给孩子喂奶,可到了那天夜里父亲就因为咯血不止,到医院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憾。父亲不就是想吃半碗白米干饭吗?这点小小的愿望都未能如愿,呜呼,哀哉! 民以食为天。1982年,我所在的生产队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了联产到劳、分田到户。仅这一招,劳动生产力大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家的吃饭问题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当时,我家5口人,分得了2亩多地,夏天收麦子,秋天割稻子,年年熟熟都丰收。家里的粮食除了完成上缴国家的购粮任务外,粮囤子围了好几个。这真是应了古人语:“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不是吗?当年的吃不饱,变成了如今的吃不了啦! 改革开放前,吃饭难,吃好饭更难。回想当年,我到浙江长兴做篾匠,那里粮食生产为三熟制,一熟三麦,两熟水稻,因为那里气温比我们这里高,利于两熟水稻的生长。但也带来一个问题,由于双季稻的生长期短,轧出来的米又粗又硬。那时粮食市场没有放开,我们这里的米卖八毛钱一斤,长兴的米只卖一毛钱一斤。我每次从长兴回家,总要大包小包,带一些米回家。上车时还要装着轻松的样子,不能被检查发现有米。否则,不但不能上车,米还要被全部没收。但就是这样又粗又硬的双季稻米,一家人还视为珍宝,吃得津津有味。俗话说:饥不择食。有得吃就很满足了,哪还能挑精拣肥呢?如今,粮食市场放开,你只要拿钱到市场上去买,好大米应有尽有,什么东北大米呀、原生态大米呀、环保绿色大米呀,不一而足。孩子们吃了精细、雪白、喷香的大米、白面外,还不时买一些其他五谷杂粮回来,以保证膳食的营养均衡呢! 计划经济年代,吃油也是困难的。城镇户口发油票,农民没有。农民要吃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点肥肉回来熬油。可在那个年代,对普通农户来说,买肉实在是件太过奢侈的事。记得那时妻子生孩子,想吃豆油炖鸡蛋都勉为其难。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号召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民利用承包的土地自主经营,各类食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如今,人们平时吃上豆油炖鸡蛋、菜籽油扬州炒饭,实在是小菜一碟,想吃就吃。前几年妻子垦荒种了油菜、黄豆,家里豆油、菜油用桶装,图的就是吃得生态、吃得放心。如今的吃,真正是吃得有营养,吃得有讲究啊!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84373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352626 本月:2028501 今天:20998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