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头条新闻 |
|
|
|
|
2018年,是全面脱贫的关键年。眼下,瓜果飘香,稻浪起伏,希望田野上,岛城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伴随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近年来,我市紧盯“脱贫攻坚”这个“一号工程”,聚焦“六个精准”总要求,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举措,用实打实的“获得感”撑起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感”。
预计今年年底,我市将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0元的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收入低于12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造血”项目来扶贫
助推薄弱村“加速快跑”
今年7月,西来桥幸福社区购置的两间门面房顺利出租,三万五的租金当天就到了账。三万五并不算笔大数目,但这对于被镇江市定为经济薄弱村幸福社区来说,却是近三年来,唯一的一笔集体稳定收益来源。
账上有了钱,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被打破。社区党委书记吴纪挽深表感谢:“如果没有政府下发的60万项目补贴用来购置门面房,别说产生效益,今年的脱贫之路,社区也是举步维艰。”
幸福社区的改变,正是得益于我市帮扶项目的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市积极指导村级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租赁、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增收项目,以项目带动扶贫,切实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自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百村万户“双达标”和“达新标”行动,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发展壮大与富民增收双赢路径。五年间,全市累计落实帮扶项目53个,总投资约2亿元,帮扶项目共产生经济收益1987.8万元。
精准识别拔穷根
开启“绣花式”扶贫新局面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
2017年,我市将1912户(3610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117位帮扶责任人、1个经济薄弱村的信息上传到了扶贫工作阳光监管平台。
“你看,只要登陆这个平台,这个村有多少低收入户,每一个低收入户的详细信息,该享受什么样的帮扶政策等全都一目了然。”市农委扶贫办副主任张丽打开平台介绍道。
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录入,不仅实现了贫困户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还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考核的明确化。
精准识别,还需精准发力。今年,我市编制下发《精准扶贫政策指南》,15大项帮扶政策,每一策都有适用贫困户的“脱贫良方”。其中,光设置的保洁、保绿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就有476多个,这不仅为大部分建档立卡户解决了就业,更确保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与此同时,我市还启动了有针对性的挂钩帮扶措施,近两年,全市通过机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结对帮扶2000多户,到户帮扶资金600多万元。点对点帮扶,拒绝画饼式扶贫、偷懒式扶贫,真正开启“绣花式”扶贫的新局面。
产业照亮增收路
扶贫扶技破攻坚难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
“光伏扶贫工程”让300多户贫困户坐收“阳光”收益;家庭农场、种养殖合作社的“开花”带动了近百名贫困户的就业……近年来,我市以户脱贫为靶向,不断推动扶贫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商等扶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同时,我市还注重扶贫与扶技相结合。
近年来,各镇(街、区)围绕扬中农业优势产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扶贫培训,共办100多期,受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我市组织编写27项10多万字的适用技术教材,先后以《科普讲座选编》和《农业三新技术读本》形式发至全市各行政村(社区)和有关涉农部门,助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下一阶段,我市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拾遗补缺,织密扶贫保障“兜底网”,让“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奋斗目标,从理想照进现实。□陈娟 温兰金
2018年,是全面脱贫的关键年。眼下,瓜果飘香,稻浪起伏,希望田野上,岛城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伴随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近年来,我市紧盯“脱贫攻坚”这个“一号工程”,聚焦“六个精准”总要求,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举措,用实打实的“获得感”撑起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感”。
预计今年年底,我市将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0元的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收入低于12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造血”项目来扶贫
助推薄弱村“加速快跑”
今年7月,西来桥幸福社区购置的两间门面房顺利出租,三万五的租金当天就到了账。三万五并不算笔大数目,但这对于被镇江市定为经济薄弱村幸福社区来说,却是近三年来,唯一的一笔集体稳定收益来源。
账上有了钱,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被打破。社区党委书记吴纪挽深表感谢:“如果没有政府下发的60万项目补贴用来购置门面房,别说产生效益,今年的脱贫之路,社区也是举步维艰。”
幸福社区的改变,正是得益于我市帮扶项目的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市积极指导村级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租赁、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增收项目,以项目带动扶贫,切实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自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百村万户“双达标”和“达新标”行动,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发展壮大与富民增收双赢路径。五年间,全市累计落实帮扶项目53个,总投资约2亿元,帮扶项目共产生经济收益1987.8万元。
精准识别拔穷根
开启“绣花式”扶贫新局面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
2017年,我市将1912户(3610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117位帮扶责任人、1个经济薄弱村的信息上传到了扶贫工作阳光监管平台。
“你看,只要登陆这个平台,这个村有多少低收入户,每一个低收入户的详细信息,该享受什么样的帮扶政策等全都一目了然。”市农委扶贫办副主任张丽打开平台介绍道。
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录入,不仅实现了贫困户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还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考核的明确化。
精准识别,还需精准发力。今年,我市编制下发《精准扶贫政策指南》,15大项帮扶政策,每一策都有适用贫困户的“脱贫良方”。其中,光设置的保洁、保绿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就有476多个,这不仅为大部分建档立卡户解决了就业,更确保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与此同时,我市还启动了有针对性的挂钩帮扶措施,近两年,全市通过机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结对帮扶2000多户,到户帮扶资金600多万元。点对点帮扶,拒绝画饼式扶贫、偷懒式扶贫,真正开启“绣花式”扶贫的新局面。
产业照亮增收路
扶贫扶技破攻坚难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
“光伏扶贫工程”让300多户贫困户坐收“阳光”收益;家庭农场、种养殖合作社的“开花”带动了近百名贫困户的就业……近年来,我市以户脱贫为靶向,不断推动扶贫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商等扶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同时,我市还注重扶贫与扶技相结合。
近年来,各镇(街、区)围绕扬中农业优势产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扶贫培训,共办100多期,受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我市组织编写27项10多万字的适用技术教材,先后以《科普讲座选编》和《农业三新技术读本》形式发至全市各行政村(社区)和有关涉农部门,助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下一阶段,我市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拾遗补缺,织密扶贫保障“兜底网”,让“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奋斗目标,从理想照进现实。□陈娟 温兰金
2018年,是全面脱贫的关键年。眼下,瓜果飘香,稻浪起伏,希望田野上,岛城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伴随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近年来,我市紧盯“脱贫攻坚”这个“一号工程”,聚焦“六个精准”总要求,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举措,用实打实的“获得感”撑起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感”。
预计今年年底,我市将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0元的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收入低于12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造血”项目来扶贫
助推薄弱村“加速快跑”
今年7月,西来桥幸福社区购置的两间门面房顺利出租,三万五的租金当天就到了账。三万五并不算笔大数目,但这对于被镇江市定为经济薄弱村幸福社区来说,却是近三年来,唯一的一笔集体稳定收益来源。
账上有了钱,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被打破。社区党委书记吴纪挽深表感谢:“如果没有政府下发的60万项目补贴用来购置门面房,别说产生效益,今年的脱贫之路,社区也是举步维艰。”
幸福社区的改变,正是得益于我市帮扶项目的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市积极指导村级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租赁、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增收项目,以项目带动扶贫,切实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自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百村万户“双达标”和“达新标”行动,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发展壮大与富民增收双赢路径。五年间,全市累计落实帮扶项目53个,总投资约2亿元,帮扶项目共产生经济收益1987.8万元。
精准识别拔穷根
开启“绣花式”扶贫新局面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
2017年,我市将1912户(3610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117位帮扶责任人、1个经济薄弱村的信息上传到了扶贫工作阳光监管平台。
“你看,只要登陆这个平台,这个村有多少低收入户,每一个低收入户的详细信息,该享受什么样的帮扶政策等全都一目了然。”市农委扶贫办副主任张丽打开平台介绍道。
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录入,不仅实现了贫困户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还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考核的明确化。
精准识别,还需精准发力。今年,我市编制下发《精准扶贫政策指南》,15大项帮扶政策,每一策都有适用贫困户的“脱贫良方”。其中,光设置的保洁、保绿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就有476多个,这不仅为大部分建档立卡户解决了就业,更确保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与此同时,我市还启动了有针对性的挂钩帮扶措施,近两年,全市通过机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结对帮扶2000多户,到户帮扶资金600多万元。点对点帮扶,拒绝画饼式扶贫、偷懒式扶贫,真正开启“绣花式”扶贫的新局面。
产业照亮增收路
扶贫扶技破攻坚难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
“光伏扶贫工程”让300多户贫困户坐收“阳光”收益;家庭农场、种养殖合作社的“开花”带动了近百名贫困户的就业……近年来,我市以户脱贫为靶向,不断推动扶贫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商等扶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同时,我市还注重扶贫与扶技相结合。
近年来,各镇(街、区)围绕扬中农业优势产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扶贫培训,共办100多期,受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我市组织编写27项10多万字的适用技术教材,先后以《科普讲座选编》和《农业三新技术读本》形式发至全市各行政村(社区)和有关涉农部门,助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下一阶段,我市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拾遗补缺,织密扶贫保障“兜底网”,让“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奋斗目标,从理想照进现实。□陈娟 温兰金
2018年,是全面脱贫的关键年。眼下,瓜果飘香,稻浪起伏,希望田野上,岛城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伴随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近年来,我市紧盯“脱贫攻坚”这个“一号工程”,聚焦“六个精准”总要求,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举措,用实打实的“获得感”撑起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感”。
预计今年年底,我市将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0元的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收入低于12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造血”项目来扶贫
助推薄弱村“加速快跑”
今年7月,西来桥幸福社区购置的两间门面房顺利出租,三万五的租金当天就到了账。三万五并不算笔大数目,但这对于被镇江市定为经济薄弱村幸福社区来说,却是近三年来,唯一的一笔集体稳定收益来源。
账上有了钱,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被打破。社区党委书记吴纪挽深表感谢:“如果没有政府下发的60万项目补贴用来购置门面房,别说产生效益,今年的脱贫之路,社区也是举步维艰。”
幸福社区的改变,正是得益于我市帮扶项目的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市积极指导村级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租赁、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增收项目,以项目带动扶贫,切实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自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百村万户“双达标”和“达新标”行动,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发展壮大与富民增收双赢路径。五年间,全市累计落实帮扶项目53个,总投资约2亿元,帮扶项目共产生经济收益1987.8万元。
精准识别拔穷根
开启“绣花式”扶贫新局面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
2017年,我市将1912户(3610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117位帮扶责任人、1个经济薄弱村的信息上传到了扶贫工作阳光监管平台。
“你看,只要登陆这个平台,这个村有多少低收入户,每一个低收入户的详细信息,该享受什么样的帮扶政策等全都一目了然。”市农委扶贫办副主任张丽打开平台介绍道。
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录入,不仅实现了贫困户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还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考核的明确化。
精准识别,还需精准发力。今年,我市编制下发《精准扶贫政策指南》,15大项帮扶政策,每一策都有适用贫困户的“脱贫良方”。其中,光设置的保洁、保绿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就有476多个,这不仅为大部分建档立卡户解决了就业,更确保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与此同时,我市还启动了有针对性的挂钩帮扶措施,近两年,全市通过机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结对帮扶2000多户,到户帮扶资金600多万元。点对点帮扶,拒绝画饼式扶贫、偷懒式扶贫,真正开启“绣花式”扶贫的新局面。
产业照亮增收路
扶贫扶技破攻坚难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
“光伏扶贫工程”让300多户贫困户坐收“阳光”收益;家庭农场、种养殖合作社的“开花”带动了近百名贫困户的就业……近年来,我市以户脱贫为靶向,不断推动扶贫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商等扶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同时,我市还注重扶贫与扶技相结合。
近年来,各镇(街、区)围绕扬中农业优势产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扶贫培训,共办100多期,受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我市组织编写27项10多万字的适用技术教材,先后以《科普讲座选编》和《农业三新技术读本》形式发至全市各行政村(社区)和有关涉农部门,助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下一阶段,我市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拾遗补缺,织密扶贫保障“兜底网”,让“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奋斗目标,从理想照进现实。□陈娟 温兰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