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综合新闻 |
|
|
|
|
“我要十斤。”“给我称二十斤。”“谁也不要跟我抢,剩下的我都要。”8月31日上午9点,记者在八桥镇永胜村浅水红菱合作社的仓库办公室,看到了这段颇有点“火药味”的抢购菱角的场景。该合作社负责人施光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大中匡’,年年低产。现在这里成了宝,低洼田里长出了菱角。”这样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永胜村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成功迈进。
大中匡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中匡大中匡,十年倒有九年荒,宁把丫头扔东江,也不嫁到大中匡。”老一辈的永胜人应该都熟悉这个顺口溜,说的就是现在的合作社所在地,以前大家称“大中匡”。什么是“大中匡”?这里是原德胜村7-11组的近200亩的低洼田,每年雨季,低洼田的排水起码比周边其他田地要晚上三四天,直接影响当年粮食产量,造成了这片区域整体经济落后,农民苦不堪言。
2011年,原德胜村和永胜村合并后,村里着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村里的工作人员就挨家挨户串门游说村民流转土地,一方面统一经营提高效益,另一方面也减轻农民种田压力。最终,永胜村成功流转土地,开始农业基地的建设。
在扬中,秧草是个宝,基地建设初期,就瞄准了秧草种植。搭上了钢架大棚,风风火火种起秧草。秧草的效益虽好,但运营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种植秧草,10月播种,12月开始收割第一批秧草,来年5月初秧草下市,那么,5月初到10月初之间就出现了空闲期。
为此,村里特地咨询了扬州大学农业系江解增教授,考察了环境、地形和土壤条件后,决定创新生产方式,在这片田地上铺上薄薄的一层水种菱,实现秧草和菱角的套种。
第一家浅水菱基地成立
2012年是田里种菱的第一年,成立了永胜村浅水红菱合作社,也是扬中第一家浅水菱基地。以前都是河里种菱,田里要怎么种?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村里组织了工作人员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江苏科技报》《农民致富》等杂志更是每期必看,理论知识加上实践学习,全力推进菱角项目。
万事开头难,菱角是长出来了,但是知名度不够,没有人来买,怎么办?负责人施光监带着一班工作人员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八桥、油坊等各个菜市场去贩售。每天早上4点半,他们就得起床淘菱,5点半准时到菜市场,一边卖菱一边为做宣传。
市场就这样被打开了,施光监等再也不用去菜市场贩售,八桥、油坊等各个菜市场的菜摊老板每天一大早就来排队抢购。油坊街上的一位于老板告诉记者:“扬中人喜欢吃本地菱,好卖,我每天都来贩,晚一点就抢不到了。”边说着,于老板直接将钱丢给了收钱会计,“我不管啊,先把钱给了,今天一定要多卖点给我。”
▲每个菱禾上都长着饱满的菱角▲刚刚采摘上来的新鲜菱角
低洼田成了“金土地”
相比于自家河中菱角的生长周期,浅水红菱的成熟期要早一点。自6月27日,第一批红菱成熟了,村里召集了村中中老年人来帮忙采菱,支付工资。此举直接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
每天早上5点,二十位左右的村民就下田开始采摘了,一人一个脚盆,弯着腰一行一行拨开拥挤的菱禾,摘下最新鲜的菱角。期间盆满了,就有人将菱角倒入麻袋集中运上岸。
为了应对菱角上市的“农忙”,村里每天安排两位工作人员来基地帮忙。菱角一上岸,工作人员立马拎着到河边淘洗干净,抬至仓库,买菱角的各散户和菜摊老板早已等在一边。“这个五斤。”“这个十斤,不能再多了。”施光监蹲在地称旁边,一个个装袋称重,还要顾着调节因为抢购引发的小争议,没一会,施光监的衬衫已经湿透。旁边的会计也快忙不过来了,除了收钱,每笔销售都要仔细记录。大概半小时,上午场的激烈抢购就结束了,没买到的只能下午来了,下午2点到5点还会继续下田采菱。据会计统计,上午共采菱近800斤,收入约3000元。
传统农业成功转型
按照菱角生长特性,一般在中秋节前就必须全部采摘了,不然就过于成熟直接掉进田里了。也就是说,施光监等人还需要为菱角忙碌一个月左右。
菱角之后紧接着的就是秧草了。施光监说:“这就是秧草和菱角套种的好处,菱角下市了,菱禾直接化作基肥,成为秧草生长的营养。”据施光监介绍,现在的基地,秧草和菱角套种,每年的产值大约70万元,扣除人工工资、机械费用等,全年利润约25万元至30万元,全部纳入村集体收入。
当年的“大中匡”如今成了名符其实的“金土地”,这完全得益于成功的农业结构调整。除此之外,据永胜村党委书记李卫东介绍,永胜村还一直致力于探索利用“集体+电商”的模式,打造打造“塘蔬”品牌,通过礼盒包装来增加现有农副产品红菱、秧草的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也一直致力于探索“集体+旅游”模式:在基地另辟一处,吸引更多上班族来体验采菱乐趣,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式“亲子游”。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我市很多村镇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力争打造各有特色的农业体系,永胜村浅水红菱合作社已经成为其中成功的例子。
▲负责人施光监(右)正在称菱▲低洼田里长出了菱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