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禾苗青青,一群群小鸭子在稻行里嬉戏、觅食,“嘎嘎”的叫声为静谧的田野增添了生机,看到陌生人来访,它们又扑棱着翅膀向稻田深处游去……15日,记者在营房村采访时,喜见这一幕。
稻田里也能养鸭子?“这是我们村2013年就尝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促进农业增效,还能促进农民增收!”说起采取“稻鸭共作”模式的好处,市金润稻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俊滔滔不绝。
据唐俊介绍,所谓“稻鸭共作”,就是将鸭子饲养在稻田中,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让其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松土,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与此同时,鸭的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而稻田则为鸭子提供生长的场所,以及水和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
说起“稻鸭共作”新模式,唐俊告诉记者,2013年上半年,在三茅街道以及镇江、扬中两级农委等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营房村开始大胆尝试这种新模式,投资40多万元,将从北方购进的2132只役鸭放进稻田,在200亩稻田里进行了首次“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无论是稻田还是役鸭,长势都非常喜人,超出了唐俊的预期,“今年通过用鸭子下田除草代替过去的农药除草,不仅省去了以往人工拔草的成本,而且生产出来的稻米不含任何农药,非常环保。按照市场价,这种环保稻米的价格将比普通稻米要高出差不多十元一斤。”也就是说,稻鸭共作,成本低了,但品质却提高了一大截。
营房村的“稻鸭共作”模式,也受到了日本专家的肯定。2013年7月中旬,日本稻鸭协会会长岸田芳朗在考察过该村“稻鸭共作”项目后,就曾表示,营房村该项工作“起点高,鸭子好,值得借鉴”。
在营房村,“稻鸭共作”不仅让农业增效,而且也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唐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亩土地是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流转前,村民将这些田地以每亩250元的价格承包给私人种植,土地流转后,每亩价格增长至800元,让当地农民乐开了花。“当然,这还不包括分红的钱!等到鸭子和稻米全部上市后,还能得到更多的分红!”
与此同时,2000多只鸭子的养殖,还解决了村里部分闲置劳动力的问题,让一些“50”“60”人员有了另一份收入。据唐俊介绍,营房村去年在劳务工资这一块,就支出了差不多十来万块。
站在长势喜人的大片稻田前,唐俊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经对无公害大米和生态鸭子进行品牌申报,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项目,吃到更香的米和更味美的鸭。
□ 陈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