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在油坊村,有个全市最大的仙人掌种植基地—— |
【油坊村】“农业+”解码乡村振兴新路径 |
|
2018-08-15 |
|
说起油坊村的仙人掌基地,不仅是扬中媒体,就连镇江媒体也曾报道过。通过“互联网+”该基地实现了扭亏为盈,并成功打开销售渠道,将仙人掌卖向了全国。
时隔数月,再次走进这片“林子”。虽然烈日当头,但运货的卡车却连连不断,村党委副书记、基地负责人于海涛笑言:“今年,我们已经卖了30多万,照这个趋势下去,年销60万不成问题。”
2011年,油坊村与一制药企业达成供货协议,从村民手中流转出100亩土地,投资300万元建起了仙人掌基地。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2013年下半年仙人掌终于达到销售标准,可制药厂却因受市场环境影响,无力履行协议,百亩的仙人掌瞬间滞销。
怎么办?
没有人脉,不懂销售的于海涛开始在“网上”寻找答案。
“最开始是找的两个有名的网站,然而一整年的推广期都没有一份订单。后来,就转战‘中国惠农网’等农业网站,在2016年正月十二接到了第一单。”于海涛回忆说。
1600元,这是仙人掌基地经营5年来收到的第一笔货款,欣喜之余,更多地是对未来的思考与打算。在反复商议后,村两委决定:以基地为平台,发展“农业+”,带动全村富起来。
“‘农业+’,加什么?”
于海涛笑说:“加得可多了。响应市委组织部推出的‘一棚半地’创业工程,我在基地搞起了‘仙人鸡’养殖,并开起了农副产品专营店;考虑到村里的残疾人没有工作,这里又挂牌变成了残疾人扶贫基地,为部分残疾人解决就业难题;还有,这儿还是村妇女创业基地,孩子们的学习实践基地,总之,只要是能派上用场,基地的各项资源都不会被落下。”
展望未来,于海涛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基地优势,创造更多的“农业+”,真正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 徐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