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中国河豚岛 扬中名天下 下一条:明华老人乐享“健康福利”
手擎龙身,心植龙根
  2018-08-11

  □ 王冰 1 作为扬中市下辖最小的一个镇,西来桥近年来可谓风生水起,蜚声驰誉,越来越引起跨越省际乃至国界的关注。一人一地能“夺人耳目”,定有“过人之处”,西来桥即如此。譬如它独特的地理区位,如果说扬中是位于“扬子之中”的一块“飞地”,那么西来桥这片江中沙洲可谓是“飞地之飞地”,它拥有着长江下游极具开发价值的深港码头,周边的地市争相把它划归辖内,连上海也欲将其纳入麾下。譬如它丰饶的物产,不必说年年洄游于此的长江“三鲜”——河豚、刀鱼和鲥鱼,即便是秧草、绿豆小饼之类的小食材,也让人齿颊留香,余味咂咂……这些无疑是西来桥发展崛起的硬件,而让这块“飞地”展翅高飞、声名鹊起的还得益于它积淀深厚的传统内蕴和活力四射的文化张力。 舞龙是西来桥绚丽多姿的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西来桥历史仅200年,面积仅16.1平方公里,却有着深厚的舞龙文化传统,每逢春节和重大节庆日,当地都有传统舞龙表演,舞龙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大餐。自2016年起,西来桥每年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或承办市级舞龙大赛或主办镇域舞龙会演,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去年该镇舞龙队代表江苏闯入全运会决赛,一路过关斩将,花开铜银,在中国溧阳国际龙狮争霸赛中更以极具震撼力的表演冲顶夺冠,“龙狮运动之乡”品牌已然冲出扬中、走向全国、融入世界。 “二月二”这天的西来桥,天地氤氲,百卉含葩,在春和景明的盛世烟火人间,龙舞起,灯点起,鼓乐雷动竞天起。但闻锣鸣镗镗,鼓声雷动,钹音清越,掌声如潮,气势恢宏激越。且看龙抬头、龙卷风、龙摆尾、龙蜕皮,二龙抢宝、双跃龙门、九龙归位、十八翻滚……花样翻新,绝招迭出,各展其能。活灵活现的金龙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时而像流星赶月,时而如旋风掠地,蜿蜒腾挪,蔚为壮观。此时,过程的意义仿佛超越了排名,大家好像不是在竞技而是在炫技,激烈的比赛成了狂欢的盛典,一招一式都是激情的迸发、力量的协调、毅力的挑战。让人欲罢不能的,或许就是舞龙所透射出的这种强大的气场和能量吧。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对传统民俗的尊重、敬畏,是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西来桥人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龙狮精神”。 2 看罢舞龙比赛回到住地,同行的文友得知“二月二”是我的生日,便赠我一首“龙韵诗”(民间发起的不拘于平仄对仗格律,致力为文化复兴鼓吁自由诗体):“龙韵龙吟龙之家,龙行龙潜龙华夏;龙舞龙伏龙抬头,龙缘龙种龙文化。”可能生于“龙抬头”的缘故,我对龙文化一直情有独钟,随着了解的深入,愈发觉得龙运连着国运,龙脉连着国脉,龙的前世今生就是民族的过往与现在,龙起龙落不啻于国家盛衰的晴雨表。 在国人心目中,“龙”居于凤、麒麟、龟等“四灵”之首,是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吉祥瑞符、人杰喻体、权威象征、和平使者,是善和美的象征,为人类奉献的是福佑性、建设性的正能量。龙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民族图腾,千百年来龙的形象早已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全球华人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随着历史演进,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实物崇拜,而是一种文化创造、一种文化符号,是精神象征、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对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近代的中国落后挨打、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龙备受践踏、斯文扫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尊严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在西方,“龙”被译为“dragon”,后被别有用心者用以妖魔化中国,因为在西方语境中“dragon”是喷火怪兽、害人邪魔、战祸标志、恐怖象征、罪恶载体,象征恶和丑。庚子事变后,龙的形象跌至低谷,侮辱中国龙成了侵略者的“文化快事”。八国联军的野蛮行径被粉饰成文明对愚昧的战争,画家们模拟 “圣乔治屠龙”场景,创作了一批手刃中国巨龙的绘画作品。后来在日本浮世绘《日清两军盖平大激战之图》等类的作品中,凡出现龙旗必作斜倒状,旗上之龙更是被描抹得龌龊不堪。 江山国色舞神龙,龙舞天下醉春风。尔今,在西来桥、在扬中、在进入新时代的祖国大地上,在盛世和谐的主旋律中,龙的形象遍地开花,舞龙活动活跃城乡,无不诠释着中国龙文化的古老与生气,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复归、文化视野的不断拓展、文化自信的空前增强,这是何等的扬眉吐气呀! 3 舞龙作为龙文化的显著标志,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据传,春节“耍龙灯”的习俗在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舞龙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当初人们舞龙的目的之一是“赶龙”,堪舆学上有“龙势”一说,据称每一个村中都有一条龙驻守,守望和管理着村庄。“赶龙”就是要把沉睡中的龙叫醒,企望龙能时刻警醒以护佑一方子民。可见最早的舞龙不仅仅是娱乐,更包含着人们祈求人寿年丰、消灾降福的良好愿景。 此后舞龙活动不断向深广处拓展,内涵日益丰富,成为流传最广的一种祈求平安和丰收的传统民俗文化。然而舞龙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西来桥镇福兴村3组村民一份保存了38年的名单就是个例证,它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发展变迁,是全国舞龙活动的一个 “缩影”。这份名单背后是村民集资“造龙”的往事。1980年春节前夕,时任生产队长的杨孝堂提出倡议,34户村民每户出资2元加5尺布票,扎制舞龙道具,组织村民练习,恢复舞龙传统。 众所周知,新中国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舞龙也在其列,地处江中的西来桥亦未能幸免。然而在这个坚实的小岛上,舞龙习俗由来已久,龙的形象早已融入了西来桥人的血脉之中,人们舞龙的热盼从未消减,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制度上的松绑和思想的解放重新燃起人们心头那团跳动的火焰。为了释放心中的激情,人们再度拾起了代表华夏图腾的龙之精魂。这份看似简单的“造龙”名单却是时代的物证,有着记录历史、警策未来的文物价值,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道理:文化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有了健康适宜的水土环境,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葳蕤成林。 和西来桥一样,我的家乡过去也有着舞龙的习俗。那时的每一个村庄,都会有一些人,他们懂得民间的一切隐喻,熟稔龙身上的每一道骨骼与纹路,在每一个春节来临的前夜,都将沐浴焚香,行礼祭拜,尔后把心意中的龙通过灵活的手,付诸篾片与篾丝展现出来。我爷爷就是这样的人,他读过私塾,熟稔古风礼俗,通晓风水黄历,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蔑匠。村里扎龙之事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他也乐于受命并且视为圣事,砍竹子、破竹条、蔑竹片、抽竹丝,虔诚恭敬,一丝不苟。爷爷扎龙从来不用图纸,因为龙的一鳞一爪都在他心里搁着呢。然而在突如其来的“破旧立新”中,村口龙王庙被毁,村中蔑龙、龙衣悉数被焚,舞龙自此从村中销声匿迹,爷爷也瞬间从“能人”沦为“旧人”,“龙”字成了他余生再也不敢触碰的忌惮,以致后来牵延到我的生辰八字。 我出生在虎年的 “二月二·龙抬头”,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与“龙”的缘分。母亲清楚记得鸡快叫三遍时生下的我,收拾停当后天刚麻麻亮,这足以断定我的生辰是二月初二的寅时。当父亲向爷爷报喜时,爷爷说既然天还没亮,就定初一生的吧。于是我的生辰八字和后来的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便前移了一天。爷爷是个“老黄历”,是断然不会出现如此差池的,究其原因只能是难以抑止的余悸让爷爷把关于“龙”的一切包括他扎龙的绝技都紧紧扼摁于心底,永不复现,即便亲孙子的生日也不想与“龙”再有什么牵连。 夜已深沉,回忆过往,我躺在宾馆舒适的床铺上辗转难眠,脑子里无端地去设想:如果如今爷爷还活着,看到西来桥如此火热而壮观的舞龙场景,他会不会再大现身手、一展绝技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于爷爷这样在传统文化胞衣中长大的人来说,“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根脉基因,崇龙敬龙、扎龙舞龙是他们永远不会消泯的精神原乡。 4 去西来桥之前,有个疑惑一直在心头萦绕——这样一个与世相对“隔绝”的岛镇,是怎样演绎出声震四方的龙狮文化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踏上西来桥,我便和文友以“奔跑”的姿态遍访这块灵秀之地,所到之处大家共同的感受是当地加强文化建设的使命担当、前瞻眼光和匠心独运。在这里,最好的场馆建筑是镇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每有重大的赛事活动都由镇主要领导挂帅亲征,在扬中率先成立镇级文联和工人文化宫,成功举办融合艺术、岸线、招商三大元素的油画展,规划建设 “水上田园江洲”“龙文化馆”“面塑文化馆”等十大园区立体呈现地域特色文化……若非实地察看,很难想象得到一个小镇竟有如此之大的文化抱负、如此之多的文化建树,这种独特的地理人文现象,堪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小岛样本”。 西来桥在这方面走的是 “笨路子”,也是“正路子”。他们“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既承接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着眼自身生存的文化空间中优秀基因,下苦功夫、细功夫、长功夫去发现、挖掘、整理、传承与弘扬,做大做强了以舞龙文化和糏塑文化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 罗曼·罗兰说得好,“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西来桥注重通过接地气、浓缩老百姓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建设,留住了渐行渐远的乡愁,复刻了时光烟火的印痕,唤起了人们共同的记忆,从中提炼升发出的核心价值观,正一步步融入西来桥人的血脉之中。尤为可喜的是,西来桥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放学后的学校操场上欢腾着一条条“小龙”,暑期报名参加糏塑培训的孩子排起了长龙,各类社团蓬勃兴起燃起的盏盏文化之灯,预示着西来桥的文化星空必将持久璀璨耀眼,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一代在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找到和守住了自己的根。 万物都有自己的中心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国运国兴凭国策,龙飞龙跃靠龙人。如果说西来桥的舞龙是中华大地上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一把号角、一个象征,那么舞龙在祖国广袤大地的炽烈与繁盛,则是亿万龙的传人永恒的初衷:只要心存“龙”根,不论去往何处、征途多远都不会迷航,不管道路多坚、考验再大都会始终心雄胆壮。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2805198
位访问者
本年度:29704007 本月:2282067 今天:376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