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从二十年前的经济薄弱村到如今经开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兴城村党员干部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了从“筑巢引凤栖”到“花香蝶自来”的“华丽转身”。
从“雨天一身泥”到“水美乡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十几年前兴城人自我调侃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在说出来还能感受到当时兴城人的无奈。
如今的兴城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跃港路、仓储一号线、光明河港路与堤顶公路、238省道复线、永恒河港路纵横交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
在加强交通建设的同时,兴城村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八位一体”运行维护长效管理,村里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等以前工作的难点变成了现在的亮点。
从“经济薄弱村”到“高新企业集聚区”
2007年的时候,石城村(兴城村合并之前的村名)一年的集体收入只有0.8万元,而负债却高达30多万元,是当时的经济薄弱村。
为了摆脱 “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两委”决定盘活江边废弃的80亩土地,引进高效农业项目,同时筹集资金新建了近8000㎡的综合服务中心大楼,为村级增加了稳定收入。2017年,兴城村实现经营性收入143万元。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兴城村积极分担区域发展的重任。从2009年,村“两委”配合经开区共完成征地2980亩,拆迁768户,荣德新能源、荣马集团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做好管理”到“做强服务”
村党委书记姚月萍向记者介绍,为了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村“两委”的工作理念已经从以前的“做好管理”转变成现在的“做强服务”。
2017年,村“两委”在开展“进村入户暖企”大走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很多老百姓的诉求,村“两委”把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民生诉求列为“民生微实事”,并排定了解决时间表。
去年10月份,兴城村建成了残疾人之家服务中心,设有残疾人专用的庇护工场、健身康复室、文化阅览室和休息室,村里还专门配备了残疾人康复指导员。
去年4月,兴城村成立了“雅乐之舞”歌伴舞队,表演的舞蹈《鸿雁》在第十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上被评为优秀文艺节目。
□ 子瞻 陈飞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