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油坊镇太平村位于油坊镇南,南临长江、东临油坊村、西接鸣凤村,北接同德村,由原太平、和平、万安三个村经两轮合并而成。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73亩。共有35个村民小组,1132户、3551人,党员148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平村传统行业木刷、手套制品逐渐兴起,风靡一时。但随着市场的改革、社会的发展,传统行业受到影响,村级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太平村“两委”上下一心、认真谋划,积极发展物业经济,每年形成稳定性收益。同时,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新办农业项目、盘活沿江江滩资源等多种途径,使得原来的经济薄弱村面貌取得了重大突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月下旬,伏热酷暑,行走在油坊镇太平村的田园阡陌上,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
近年来,太平村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通过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从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太平模式”的强村富民之路。
富民惠民 党员先行
太平村于2004年由原万安、和平、太平村合并而成,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当年村集体年收入仅有16万左右。
为了加快富民步伐,太平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新办农业项目、盘活沿江江滩资源等多种途径,2011年起逐步实施了百亩秧草基地、百亩花卉基地、百亩江滩养殖、百亩成片林、百亩环岛生态林、千亩规模种植的“五百一千”工程,党员们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2013年,太平村两委大胆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投资近千万元,建成镇南小区物业大楼,占地3600㎡,于2015年5月正式运营,形成了门市房出租、便民超市、农资配送中心、居家养老、老年公寓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每年形成稳定性的收益。2017年,太平村经营性收入突破130万。
创新创业 搭建舞台
2015年,太平村大学生村官赵学利用村里鼓励党员干部兴办经济实体的创业政策,联合两名年轻村干部,创办了“好汇佳”便民超市,出售物美价廉、新鲜绿色的农特产品等。后这家超市被油坊镇慈善总会命名为慈善超市。
太平村搭平台、优服务,扶持村民创新创业,近年累计新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20余户,太平渔庄等4家农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此外,通过实施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之家、宏福源老年公寓等项目,养老助老产业不断壮大。
去年,太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850元。
村容村貌 焕然一新
近年来,太平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改变,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多了,道路通畅了,河道清澈了,幸福指数也随之上升。
在实现全村道路全覆盖、小农水标准县片区建设后,太平村筹资400余万元,拓宽水泥路10条长3公里,新建汇车点4处、泵站32座、机耕桥7座、固定沟渠5000米,改造涵闸35座、生态驳岸1000米,清淤整治各类河道21条长4公里,整坡1公里,在太平23组新增生态林60亩。
在市文体旅游局的支持下,太平村投资50万元建成文体休闲公园,健身场所改造2处、新建2处;在市农委、环保、水农等部门支持下,太平村通过创建绿化示范村、沿江生态保护网络、省级水美乡村、施正荣旧居“曦景园”等举措,做足生态文章,优化人居环境。
暖人暖心 精准扶贫
在积极壮大村级经济、多谋民生之利的同时,太平村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对低保、困难群众及时给予帮助和照顾。针对符合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解决他们基本生活经济来源问题;通过开展党员“一联一”、组织“5+1”等活动形式,开展补助性帮助;通过大病救助、困难救助、助医助学、慈善救助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开展帮扶活动;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主动上门介绍适合他们的劳动岗位,增加劳务性收入。
近年来,太平村慈善工作站募集慈善捐款28万元,组织近15万元用于临时救助、年终补助,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项目,共改造危房5户。相关企业、党员以及所有村干部每年都积极捐款,向社会弱势群体伸出援手,使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和村集体的温暖。
□小凡 匡雪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