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改革开放40年
 
四十年四十事
岛城蝶变
美丽乡村行
改革足迹
改革跫音
改革答卷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开放40年>>美丽乡村行
美丽乡村行  
上一条:【微扬中·联合村】一条龙服务的农村居家养老,你还真别觉得新鲜! 下一条:【微扬中·普济村】什么?这么热的天,普济村这户人家居然不用靠空调续命?
【联合村】“王三套”的传闻
  2018-07-27

  在被美誉为“江中明珠”的扬中,南岸有一块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的地方,人称原名称扬中(市)县王三套。现在,民宅楼群拔地而起、工业厂房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据详实可靠的史料记载:上溯到清代咸丰年间 (1851~1861),扬中尚未设县制时,这片人烟极为稀少的贫瘠土地,还是一片荒漠的沙滩,杂草荆棘丛生。一些野生的动物,还敢经常出没。更由于江中的潮起潮落,中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通江港汊:长约3里多,宽1里许,港叉亦无堤埂挡水潮。在兵荒马乱年代,为躲避战乱从大江南北迁移到此的百姓们在这世外桃源太平洲的一角,辛勤垦种的庄稼经常会毁于一旦,百姓们们欲哭无泪、叫苦不迭。百姓们只能指望捕鱼捉虾,做些小买卖,换回米盐,待潮水退去,勉强靠收一熟麦子以度饥荒。 相传有一首民谣,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江边薄土如黄荡,十载九年常闹荒。耕种苦劳枉费力,一场大水泪汪汪。 当时此地有一位名叫王三,略读过几年书的小伙子。高挑个子,白净面孔,看着弱不经风像书生。但据传此人从小聪颖过人,一把铁算盘打得滴滴价响,而且精于谋事。他见此惨状,便一心想改变家乡遭淹的状况。他开始逐户向居民们作动员:说服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与其坐以待潮水淹没,不如利用冬春季出力流汗,将这片贫瘠的土地逐渐由小到大,围上堤埂,将潮水挡住。数十上百的男女老少听后齐赞同,摩拳擦掌齐上阵。 人心齐,泰山移。硬是凭着这股“愚公精神”,大家靠着锹挖肩挑,逐渐将港汊两岸先围上小土埂。起初的岁月,确因堤埂矮窄,经不住大的潮水浸蚀和波浪冲击,分别于1851年至1862年夏季发生过三次缺堤,淹没了即将收割的稻子,至今还留有当年潮水冲积留下的马家塘、刘家塘、高家塘。而后王三又无数次动员乡民们,历经了数十个寒冬,终于用汗水将堤坝慢慢增高加宽,堤坝内的薄土终于变为沃土良田。直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堤坝得到了更好的修缮,到目前可以说已固若金汤。百姓们为表达对王三的感恩之意,便将这块地方取名称为“王三套”。 □ 施大福 夏长永 撰稿 范永贵 整理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87943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451937 本月:3127812 今天:18647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