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今年河豚节期间,以“红薯粉丝”闻名的三茅兴阳村里“重磅”传来——在镇江文广旅行社的“牵线搭桥”下,村迎来首批500人规模的旅游团。截至目前,兴阳村游客接待量达10000人次,全年预计接待游客50000人次,全面开启兴阳 “全域旅游”模式。
做精做强红薯经济、二次整合区域资源、挖掘扬中“渔民文化”内涵、打造全天式旅游特色村落……自2015年10月开始,兴阳村以“渔文化”金字招牌为基调,将全域旅游织成“一张网”。就在去年4月,省住建厅和旅游局将兴阳村纳入 “省级旅游风景小镇”创建名单,抓住这一契机,兴阳村“旅游+美食”“旅游+特色小镇”“旅游+人文挖掘”等一系列工程按下“快捷键”,“美丽模式”逐渐开启。
纵观全市,“一村一韵”“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乡村建设新理念遍地开花。兴阳要想美得与众不同,特在哪里?作为一名深耕乡村建设的基层干部,兴阳村党委书记陆廷余深有感悟,“全域旅游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陆廷余说了件前两天去“药材之乡”安徽亳州学习的事,“在亳州,每亩芍药田能产生两万多的效益,这样一来,它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两者兼得。今年我们也在探索这种‘一花多用’的体验式旅游,是否能将之培育成全域旅游产业链上一个新的增长极。”
全域旅游进入新时代,旅游内涵不断丰富,虽然各村全域旅游的路径各有千秋,但发展目的却是“殊途同归”——那就是强村富民、振兴乡村。
“旅游富民文章大有可为,但没有‘规矩’,很多发展‘拳脚’就难以施展,希望尽快出台全域旅游的实施细则,让更多旅游红利惠及老百姓。”采访最后,陆廷余表示。 □ 陈娟
链接——
长江渔文化风情小镇将力争打造成为集长江鱼类养殖、渔家风情体验、江鲜美食品尝、渔俗文化展示、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名片,这也是兴阳村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全域旅游进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