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盛夏七月,天气炎热,但这阻挡不了建筑工人们建设美好乡村的步伐。在新坝社区新坝东路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如火如荼地劳作着,这条老路,今年即将大变样。而这就像新坝社区一样,虽成立时间只有8年,但社区创新转型的脚步不停息,每年都有创新的“新面孔”,造福着社区居民和外来的创业者们……
主动出击
对接城区跑得快
“近两年,随着交通条件的升级,虽然我们是城镇社区,但社区里面的一、二、三产都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为了不与主城区脱节,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以对接新城区。”新坝社区党委书记郭连华说,引进有发展潜力的、有产品特色的中小企业是今年社区主动出击的重要一步。
郭连华戏称自己是“跑腿书记、服务书记”。刚刚帮社区内传统企业全惠电气招聘完新型支吊架生产线的技术人员,又开始跟着企业家们考察新能源项目。“现在社区的产品不再是单纯的老几样,我们在壮大原先传统产业的同时,引进高端人才,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
他举例社区的骨干企业——江城电器公司在社区的服务支持下实现了转型升级,企业在新坝科技园区内建成了50亩的现代化新厂区,并与江科大等高等院校结成产学研关系,创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觉悟早,跑得快”是当前新坝社区转型再升级的新节奏。郭连华说,特别是在市场产品智能化的规划建设大背景下,新坝社区致力于“抢”,抢发展的时间,抢发展的空间,超前对接产品智能项目。因此,新坝社区的企业转型比其他地区来得更早,也更加主动。
近两年社区引进的智能元器件、物联网环保产品等一些高科技项目开始 “生根发芽”。社区的企业正由一个个“盆景”成长为一片片“风景”,推动了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加速转型。
疏通“脉络”
四通八达开财路
为跟上三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新坝社区还加大了对社区内交通网络的拓建与“疏通”。
社区党委副书记卢剑在社区工作已经9个年头,9年中给他最直观的印象是社区的路越来越宽了。“拿社区前这条主干道来说,我刚工作时只有2米,现在已经拓宽成了24米。”卢剑告诉记者,自2009年以来,社区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打通了长虹南路,对原中兴马路进行拓宽改造并向东延伸与新238省道对接,电器工业品城西侧与浮玉花园之间的9米大道,更是实现了农民出行的四通八达。
外来户老杨就是享受社区一流交通网络的最大受益者,老杨是做生鲜农产品物流生意的,因为社区内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老杨下乡收购农副产品不再困难,并通过毗邻接线的238省道能及时把农副产品销往外地,“许多采购商直接开着货车上门来采购,还省了自己跑运输的钱。”老杨如是说。
集中居住
“和尚庄”变身“小康庄”
除了路通,新坝社区还着力完善集中居住区。
“近几年我们创建起了一批集中居住区,社区内半数以上集中居住区有国家级、省级荣誉。如社区内的浮玉花园就是江苏省3A级康居示范小区。”郭书记介绍,自2009年以来全社区累计拆除10余个老自然埭,规划建设了浮玉花园等6个集中居住小区,所有小区完成了水电气、邮路的畅通,相关道路、绿化、路灯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拆迁户全部做到居住集中。与此同时,新坝社区兴建多层农民集中居住楼,用于其他各村老埭复垦农民安置。
“和尚庄,十年就有九年荒,养的女儿宁抛长江,也不嫁到和尚庄。”这句顺口溜形容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坝社区。如今,新坝社区正由传统村落逐步转变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活舒适的现代化村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郭连华 “得意”地告诉记者,去年社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53亿元,集体收入284万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吸引外来创业者达千人。
□ 范永贵 丁冯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