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6日上午,记者来到向阳村11组的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彭纪明正和几位村民装载着刚掰好的1000多斤玉米,准备送往粮食收储中心。
走进大棚,里面还有几位村民正在掰玉米。“他们都是村里的,经过培训成为了这里的管理员。”彭纪明笑着说。
“我不仅是基地的管理员,同时这里还流转了我家的3亩地。”一旁,村12组78岁的许玉宽插话说,“现在,我不仅每年能拿到1400元/亩的流转金,还能在基地工作拿工资,真的要感谢村两委带领我们增收致富。”
2011年,向阳村复垦流转土地350亩,其中285亩地承包给种植大户,剩余的65亩地因地理位置偏、面积小,一直无人问津。后来,村两委商议后决定搞大棚种植。因为没有专人负责,大棚并不盈利,甚至亏损。
2015年,村农业主任、治保主任彭纪明退休,村里决定返聘他专门负责大棚种植基地。素有 “一根筋”称号的彭纪明爽快地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并在节约成本、强化管理、规范销售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很快大棚种植基地就扭亏为盈,每年可盈利5万余元。
“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花,该花的也要好好算计一下。”作为退伍军人的彭纪明,做事一板一眼,大棚种植所需的种子等他都严格把关。他还多次找水农部门,新建起排涝站,确保基地灌溉排涝畅通。为堵住偷盗这一“漏洞”,他与巡防队员加强巡查,时常夜宿种植基地。
“现在就算是村书记来买玉米,一两称、一分钱都不能少。”彭纪明一脸严肃地说,钉是钉铆是铆,我得让这块地产生效益,才对得起村集体的信任。 □王尧 王玲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