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肉圆、基围虾、豇豆茄子、紫菜蛋汤……清点了一下当天的午餐品种和数量,56岁的唐留芳骑着送餐车出发了。这一天,唐留芳有16份午餐要送。
钱采玉是享受送餐服务的人员之一。中午十一点左右,他开始在家门口张望,准备迎接唐留芳了,这已经成为他每天的一种习惯。
十一点半,唐留芳准时到了钱采玉家门口,拿出当天的午餐,嘱咐他:“今天是两荤一素一汤,天气热,吃不完的记得放冰箱。”
今年72岁的钱采玉,肢体残疾,生活不便。从2016年开始,红联村建立了“残疾人之家”,其中一项服务就是为村里的残疾人送午餐。两年多来,钱采玉每天都能吃到村里送的午餐。“无论风雨天气,还是节假日,我们都能吃到热腾腾的午餐,而且菜色每天不重样,有荤有素有汤,还不用我交钱。对我们残疾人来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钱采玉说。
在红联村,16~60周岁持证的残疾人121人。为服务这群特殊群体,红联村投入资金76万元,在全市率先打造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残疾人之家”,安装了无障碍电梯,铺设了68米的盲道,改造了门庭和室外残疾人场地及相关无障碍设施,“残疾人之家”内设置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培训室、康复训练室、日间照料室、文艺书画室、维权聊天室、庇护工场“八室一场”,定期为家庭困难生活不便的老年残疾人理发、修脚趾甲、洗晒被褥,在助餐点推岀助残助老送餐活动。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红联村的“残疾人之家”不仅为残疾人服务,更为残疾人搭建了一个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
59岁的王纪根,就是“残疾人之家”庇护工场内的一名残疾职工,已经在庇护工场里工作了快2年,每天的工作,就是从事锁具装配。“这样的工作,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能拿到一笔工资,养活自己。”王纪根说。
“现在像王纪根一样在残疾人之家庇护工场工作的残疾人有十多人,每个人都是带证上岗。在这里,他们不仅能进行康复训练,还能学到知识、挣到钱。”“残疾人之家”的负责人印洪海介绍,“算下来每个人每天能挣到六七十块,钱虽不多,但这对于家庭贫困,甚至有的是一户多残的他们而言真的很重要。”
现在,在红联村的“残疾人之家”,正常在中心开展康复训练的残疾人有15人,接受日间托养照料25人,在健全人的协助下开展辅助性就业10人。另外,还有4名服务人员专门为周边居家残疾人提供送餐、洗衣、打扫卫生等服务。
红联村党委书记郭兰彪说:“文化活动有场所、日间劳作有依托、康复有指导、维权有保障,让他们来了这里能感受到家的温馨,这就是红联村残疾人之家的初心,我们做到了,并且将更好地做下去。” □ 孙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