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扬中县农业生产样板点、最早通电通水的生产大队—— |
【同心社区】60年风云变幻造就同心美卷 |
|
徐琳 2018-07-12 |
|
“我记得是1958年吧,成立了三茅公社同心大队,后来更名为三茅镇同心村,再之后更名为三茅街道同心社区。算算,刚好60年。”回忆过往史事,同心社区老党员张小鸣感慨说。
起步
六十年代,同心五金厂开办,一跃成为发展排头兵
60年前的同心大队是怎样的?张小鸣也说不大准,但他清晰记得,1965年,同心大队办起了同心五金厂,此后,整个大队农业、经济等都发展起来,并被外人所羡慕。
“1966年,同心大队在全县首家通电,这可是一件大事。那时候条件简陋,也就是竖起几根竹子,再把电线接过来,然后通电,灯就亮了。那时我还小,新奇得看了许久,愣是高兴坏了。”张小鸣笑着说。
就在同一年,同心大队被县里定为农业生产样板点,又成为全县首家用上手扶拖拉机的生产大队。再之后,同心大队又在全县最早通上自来水,建起沼气池,全大队农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成了全县发展的排头兵。
腾飞
七八十年代,同心布机厂犹如“30强”,红极一时
1973年,同心五金厂拓建为纺织机械配件厂,后又于1981年更名为布机配件厂,成了全县红极一时的企业。
“有多红?”
“现在不是讲‘30强’吗,那个时候的布机厂就犹如现在的‘30强’,就连进厂里上班都是要扬中县乡镇企业局下派计划的。”张小鸣骄傲地说。
布机厂的繁盛可以说给同心大队带来了一次腾飞,年销售额达到700至800万元。每年,同心大队都会按照每人一亩良田补贴10块钱的标准发放补贴。
到了80年代末,同心村在全市较早实施了农村居民点建房,建起南、北两个居民点,村民生活及村庄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变脸
2000年以来,同心成为人和景美的城中社区
2003年,长江花城项目进驻同心,社区内80%的土地被征用,60%的住户整体搬迁,新建成中心居民点。
“从此,同心的面貌大变样。”张小鸣感叹说,“布机厂搬迁到环城北路,建成厂房用以出租;社区融入城市发展,东边是长江花城小区,西边是新、老居民点。”
2012年后,同心社区将主要工作放在了社区管理和便民服务上。实施了低洼地改造,新建了同心泵站,几条主干道路实现了贯通,居民点区间道路也进行了改造拓宽,社区环境大为改观。
“如今的日子就是一个字:好!”采访最后,张小鸣笑着说。
□ 徐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