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上世纪60多年代,永和村的前身之一勇气大队,有着“铜匠村”的称号,村里的陈俊杰、陈俊龙、陈俊富三兄弟因精于铜器加工有了“铜匠三兄弟”的美名。近日,记者联系上“铜匠三兄弟”后人陈雨民,听他讲述——
“我们的祖辈就是铜匠。”今年68岁的陈雨民是“铜匠三兄弟”老大陈俊杰的长子,他说他们老家是泰州的,“我爷爷一开始是划着铜匠船到处跑,后来定居到扬中。”
生在铜匠世家,对于铜匠技艺陈雨民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告诉记者,制作铜器工具简单,熔铜炉、风箱、锉刀、手工钻,再加自制的泥模。工具虽然简单,但加工工艺不简单,“制作泥模必须蹲着操作,浇铸铜器温度、速度、尺寸、重量,全凭经验判断和手工操作。”
在上世纪60、70年代,铜勺子、铜铲刀、铜脚炉、铜汤婆子等生活用品深受群众喜爱。陈俊杰三兄弟便划分区域,挑着铜匠担子走村串埭,沿途叫卖。“大大小小的铜勺、铜铲、铜炉碰撞着,一路叮叮当当的脆响。”陈雨民回忆14岁那年,与父亲陈俊杰一起,挑起铜匠担子,一路“换铜”到油坊。“每到一个村埭,只要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很多人就围了过来,挑些铜勺子、铜铲刀什么的。”他说,“那个时候经济比较落后,真正买铜制品的并不多,很多人都是拿着废铜来换,有的拿铜钱、袁大头,还有的甚至还会用农作物来跟我们换。”
那些年,铜匠三兄弟分区域走村过乡售卖铜制品,这也就留下了一句“铜匠担子,响到哪做到哪”的俗语,“勇气村——铜匠村、铜匠三兄弟”由此出名。
随着工业的发展,原先的铜制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逐渐被熟铝、不锈钢替代,1976年,“铜匠三兄弟”老大陈俊杰率先改革加工工艺,购买了原长旺农机厂的一台机床,成立丰裕铜器铸造场,生产织布机上的零件。随后几年间,陈俊杰又将企业改名为丰裕轴瓦厂,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经营范围,加工盘丝、轴瓦、穿线盒等纺织机械配件。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在那个时代,铜匠这一门手艺,不仅没有饿到陈家人,还为他们增添了一大笔家产。陈雨民回忆,1980年他在丰裕小学当老师,一个月工资28.5元,“而我父亲,在家做一天铜制品,最多能赚到10多元。”
就是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之下,陈雨民辞去教师工作,在家创办了一家小工厂。如今,当年的家庭小作坊,已经成长为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这就是在永和村占地近40亩、拥有100多人的镇江市华阳机电有限公司。
企业在生产扬中传统产品的同时,仍不忘“铜制品”,他们为中海油、中石化等企业配套生产铜阀门、铜接头。陈雨民表示,他至今仍没有把铜匠这门手艺忘记,平时收集了许多铜匠的工具,准备在公司新办公楼内专门开设一块区域展厅,“不想让这门技艺就这么消失在我们身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