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改革开放40年
 
四十年四十事
岛城蝶变
美丽乡村行
改革足迹
改革跫音
改革答卷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开放40年>>美丽乡村行
美丽乡村行  
上一条:【微扬中·永和村】丰裕江边的铜匠三兄弟、扬中螃蟹王知道不?白手起家后,他们…… 下一条:【微扬中·同心社区】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弱有所助,这就是同心社区老中少三代的幸福生活
【永和村】“花鱼阵”的故事
  2018-07-11

  在扬中市三茅街道永和村,有一条大港穿村而过,港名叫“铁皮港”。在港的北端入江口处,也就是现在的江之源园区东北角,有一喇叭型套口,人们称之为“花鱼套”。而这个名称缘于一个 “花鱼阵”的故事,近30年才流传开来。 “花鱼”,就是鲤鱼。也许是鲤鱼身上红白相间的鱼鳞煞是好看,扬中人便叫作“花鱼”。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长江水质还没有变坏,沿江两岸工厂很少,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每年春天,刀鱼、鲥鱼、河豚上市,江里布满了张网以待的捕捞船只。除了名贵鱼外,鲤鱼、草鱼、鳊鱼、鲫鱼等几十种淡水鱼以及江虾、螃蟹等也在江里自由生长。附近的村民靠水吃水,一个夏季捕捞的鱼虾足够全家人一年的日常开销。 那时候,江之源还没有开发,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夏天潮涨时一片汪洋,潮落时高的地方还露出水面。附近村民利用潮水差,在江滩上扦扦网,鱼随着潮水进了网,潮水一退便成了盘中餐。江堤外面有一个自然埭,因为埭前有一个圩,地形如同船一般,两头翘,中间凹,人们称作“船字圩”。这个埭原本也没有名称,加上埭上的男人自古不是撑船的,就是捕鱼的,人们便习惯把这个埭也称作 “船字圩”了。 这是农历三四月份的一个晚上,八点钟不到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潮水也开始慢慢上涨。在船字圩居住的朱贤富、朱贤才兄弟俩来到江滩扦扦网。“扦”是“插”的意思,所谓“扦网”,就是把鱼网竖起来,用竹竿插到地里固定,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鱼进到里面,只能沿着给它设计好的路线往里游,最后进入口袋。哥哥朱贤富在前面退着放网,弟弟朱贤才离哥哥七八米远,使劲将竹竿向地里扦。一趟网有40多米长,放一趟要个把小时。一趟没放完,潮水已涨到脚弯 (扬中方言,即膝盖)。这时,弟弟朱贤才似乎听到了远处有闷雷的声音。他以为要下雨了,可看看天色,又不像下雨的样,又继续向前扦。没走几步,声音更响了。他停下手中活,站起身来向远处江面看,只见前面潮水伴着隆隆声响滚滚而来。从小在江边长大的他领教过潮水突涨得厉害,赶紧喊哥哥:“朱贤富,快上岸,涨大潮了。”朱贤富是退着走的,加上一边放网还要一边理网,也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事,仍然不慌不忙,“没事,把这趟网放完了。”朱贤才一听声音越来越近,而且潮水迅速没过了大腿,容不得多想,扔下手中竹竿和网,大喊一声“朱贤富,快跑!”冲上前去拖住哥哥就往岸边扑去。两人刚刚站稳,再看江面:好家伙,刚才脚下的江滩已成一片汪洋,江面上如同炸开了锅,一个巨大的鱼阵,宽不见边,后不见尾,如同万马奔腾,有的翻滚,有的跳跃,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前翻滚而去。刚才兄弟俩扦的鱼网,还有附近人家布好的鱼网已经荡然无存。兄弟俩在江边长这么大,也没见过这阵势,吓得心怦怦直跳,暗自庆幸,幸亏跑得快,晚一步恐怕变成鱼阵的一分子了。 看看鱼阵已经过去,江面又恢复了平静,兄弟俩赶紧重下一趟网。网刚刚下完,人还没有离开,就看到了网里进了大鱼,两人赶紧捉鱼。仅仅捞了个鱼阵的尾巴尖,一网就起获了1000多斤花鱼,大的有一二十斤,小的也有三五斤,活蹦乱跳,似乎劲还没有使完。 第二天,兄弟俩将收获的花鱼送人的送人,卖了的卖了,好不高兴。这一消息也不胫而走,半个丰裕都知道了长江走花鱼阵的故事。从此,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作“花鱼套”。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261526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799149 本月:2475024 今天:37845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