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轻风吹拂着水面,微波拍击着河岸,倒映在河水中的蓝天、白云,和着翠帷的影子,欢快地随波轻幌。清澈澈的河水用手扬起,洁白晶莹。满满的河水几乎与稻田相平,自然灌溉,节能又省力。走在永和村的沟沟渠渠边,清澈的河水,翠艳的树木花草,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永和村是三茅街道城北片区最大的农业村,南与238省道相连,北与长江比邻。境内有四条骨干通江港,东有波光鳞鳞的通江大港——联丰港,西有石驳整齐的营房港,其间还有中保港和铁皮港。四港自南向北穿越永和村,直通北江。启闸能进水,保证农业灌溉;闭闸能抽水,及时排除内涝。
永和村虽然财力有限,但是,他们特别重视区域内的主要河港的整治建设。从1995年起,他们就着手分段对铁皮港加以整治,经过20年的努力,如今的铁皮港,港宽水深,储水容积大,护坡石驳坚固,绿化带生机盎然。3000米长的铁皮港,一字排立着90余盏路灯,入夜时分,百灯齐明,宛如白昼;6米宽的水泥大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是永和村3330余亩农田的生命之源。经过逐年的水利设施建设,永和村境内水系纵横交错,构成了完整的农田水利网络。如今,全村有大小河渠86条,泵站54座,涵闸88个,实现了全村水系畅通自如。
针对全村水环境整治,村党委书记陈纪福提出响亮口号:“河塘清洁无水草,家前屋后无杂草,华堂庭院种花草。”村委会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对86条河道突击疏浚清障,除清河边的杂树槿条,捞尽河中水花生、水杂草。能驳岸的河道就由所在生产队实施驳岸,不能驳岸的就栽树植草护坡,确保河道通畅整洁。
位于永和西6组和7组之间的礼字圩河港,是这次水环境整治的最大亮点。这条河港长约900米,一边住有70多户人家,一边全是农田。过去河道淤塞,杂树丛生,垃圾遍布,臭味难闻,是永和村有名的臭水沟。一到农忙季节,水流不通,两组之间经常为农田灌溉闹矛盾。一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知名人士回家后见此情况主动赞助,解决了河道整治的所有费用。目前,这条河港已得到全面清淤,河港两侧全部砌上石驳装上栏杆,每家门前不仅清理了各种杂树乱草和各类生活垃圾,还在河道上按照统一标准架设石桥和护栏,与河港另一侧保持连通。站在河港一头放眼望去,长长的石驳整齐划一,清清的河水畅通无阻,一边是笔直宽敞的水泥公路,一边是整洁碧绿的菜地,一座座石桥镶嵌其间,犹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永和村还特别重视水环境长效管理。境内建有54座标准化垃圾池,配备专业垃圾运输车,村两委号召村民袋装垃圾,垃圾入池。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确保垃圾不随风起舞,减少了河面漂浮物。村两委把整治一新的86条河渠畅通保洁任务分成四个片区,由村干部担任河长,周查月巡,包干管理;聘请10名保洁员,负责35个村民小组的河面洁净。
河道两侧,一块块花圃随处可见,柔茵代替了杂草,翠帏护卫着河道。永和村每年都要花费数万元,购得苗木近万株,发动村干部植树造林,增绿秀景。村里把种好的草坪、植成的树木交由各村民小组管护。村民们欣赏着自己养护的苗木花草,个个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
2014年,永和村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水美乡村”考核验收,成为首批省级“水美乡村”,2015、2016、2017年顺利通过了复检。“水美乡村”的金字招牌让永和人倍感自豪,振兴乡村的劲头更加实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