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领导视察
作为全市首家村级慈善基金会,立新村九年救助120余人次,救助额达12万余元,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
提到立新村慈善基金会,绕不过一个人——立新村慈善基金会会长、镇江市首届“慈善义工”先进个人常征。今天,我们就来听常征说说慈善路上的那些人和事。
常征说,立新村素有亲帮亲、邻帮邻的优良传统。上个世纪90年代,村民陈春金扶助孤儿吴学琴直至学校毕业;村民王本立20多年帮助十余户困难户走出困境;2005年,立新村三组两名孤儿同时考取大学,常征和三组村民组长许领娣继孩子父亲病逝、母亲病逝后,第三次东奔西走为这个家庭筹款,帮助孩子走进大学门,后时任村党委书记陈纪明统包了两个孩子大学期间的费用……
2010年3月,立新村慈善基金会成立,为全市村级首家。八年来,立新村慈善基金会共救助123人次,救助款达到12万余元。“每救助一家,起码要上门跑三趟——上门走访调查、完成申请后送钱上门、病人出院后上门走访后续情况。”常征说,需要救助的基本都是家里有重症患者的,没精力到处跑,所以自己就主动上门。
2015年底,一户被救助对象出于感激,给常征家送来两条大青鱼。常征本打算直接把鱼送回去,又想,这么个特困户怎么可能买两条青鱼回家过年。最后,他自己掏出200元,托人带给这户被救助对象。
立新7组的小郑同学7岁时父母双亡。如今,孩子已经14岁了,从生活到学习,常征、陈春金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孙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要跟踪服务到2022年,等孩子18岁成人后,给他找一份工作,让他自食其力,我们的任务才算完成。”
“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不能让弱势群体掉队。”对于立新村慈善基金会而言,这是一份坚守和责任,更是一份值得持之以恒的事业。 □小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