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
|
 |
四十年四十事 |
|
 |
岛城蝶变 |
|
 |
美丽乡村行 |
|
 |
改革足迹 |
|
 |
改革跫音 |
|
 |
改革答卷 |
|
|
 |
|
|
 |
美丽乡村行 |
|
|
|
|

□陈燕
今年41岁的奚金祥,是我市嘉祥车辆附件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厂就坐落在西来桥镇幸福社区。
从一名农村娃成长为一家产值千万的公司老总,奚金祥说,是大时代推动着他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小目标”。
学徒也有“高飞梦”
1977年,改革之风暗潮涌动。在西来桥镇一个叫南阳大队的地方,一个男娃子呱呱坠地,这个娃娃就是奚金祥。
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画了个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改革开放势如破竹,以中国南部为中心点,逐渐向整个中国进军蔓延。
扬中,这座当时出岛要看老天“脸色”的地方也渐渐被改革春风沐面吹拂。联产承包、分田到户、鼓励个体经营……越来越多的改革名词冲击着当时人们的大脑。
1993年,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拿不出3500元择校费,奚金祥选择了做学徒,学习模具加工。当时,奚金祥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学成后,自己开厂当老板。
时隔四年,年仅20岁的他果然开办了一家厂。说是厂,其实用小作坊比喻更为妥当。
厂子虽小,但奚金祥特别肯吃苦,活也做得好,很快就接到了订单,并且在开厂的半年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人民币一万元。
书中啃技改实现“日进600元”
在奚金祥厂房的仓库里,端正摆放着一个加工弹簧的磨具。仔细一看,磨具锈迹斑斑,一根连接发动机的缆绳也已断裂。“可别小看了这个磨具,这是我实现从月薪200元到日进600元目标的 ‘助推器’。”
原来,1999年,奚金祥得知日本有专门生产弹簧的先进仪器,然而20多万元一台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在手工制作上颇有天赋的他自己花了几百元买来相关书籍,用三个月的时间,手工制作出两台弹簧机。
奚金祥给记者算了笔账:当年弹簧成本每个8分钱,他以2角5分售出,每个净赚1角7分,两台弹簧机每天生产近4000个弹簧,这样算下来一天可以净赚600元左右。而当时普通市民月工资只有200多元。
从产值200万元到突破千万元大关
奚金祥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个目标——实现产值突破千万大关。
2003年,奚金祥雇佣了十来个工人,请了有经验的师傅来厂指导,当年的产值达到200多万元。
2006年,由于拆迁,奚金祥再次扩大厂房,在幸福社区租用8亩地,更新设备,招纳工人,拓宽销售渠道,那年的产值就成功突破千万。
2018年,奚金祥又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为外卖小哥、快递员设计一种新型电动车——无论呼出或打进电话,驾驶员与车之间可直接语音操作,解放双手,安全性好。
说起设计这款新型电动车的初衷,奚金祥坦言,经常看到行色匆匆的外卖小哥边骑电动车边打电话,十分不安全,媒体上也常有外卖小哥因为行驶时打电话发生交通事故的报道,“我们的电动车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人和车直接对话,不仅双手得到解放,而且价格还不贵,每辆大概3000~4000元。”
“下半年我们还会在上海举行新品发布会。”对于新型电动车的前景,奚金祥信心满满。
他们是幸福社区的一员,他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给记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