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江苏盱眙这群老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爸山妈 下一条:接轨上海,助力盐城经济快发展
千年“镗舞”回来了冷清山村热闹了 活态传承让“乡村记忆”成为“乡村产业”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8-05-03

  

千年“镗舞”回来了冷清山村热闹了 活态传承让“乡村记忆”成为“乡村产业”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郑 焱 董超标 2018-05-03 07:01:00

698393575548970209.jpg

镇江句容岩藤农场(资料图)

乡村振兴,如何因地制宜,留住农村的文化记忆?句容市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培育,既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更打造出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现实样本。

“镗舞”,穿越千年的乡村记忆

4月18日下午,记者一到句容后白镇芦江村,就被当地村民热情地拉着去看“镗舞”。在喧天锣鼓中,头戴红巾、身穿白衣、红裤的村民,手握长镗行走阵法,表演各种武术与舞蹈招式。据介绍,阵法有梅花阵、月牙阵、草鞋阵、四门阵等,招式有单跳、钓鱼、怀中抱月、五龙盘颈等共30多个。

镗舞的表演朴实而震撼。60多岁的农民张元坤介绍,“镗”形如长矛枪,是先祖们开创的从农具演变出的一种多刃兵器。以镗演练为核心,演变成每年正月十五的祭祖仪式,后由汉代良将张良完善,加以布阵,成为族人平时强身健体的文化娱乐活动“张家镗舞”。

曾经的兵器,远离了金戈铁马。穿越千年岁月的“张家镗舞”,长期以来,只是族人的一项活动而已。张元坤说:“很长一段时间,没人重视,加上年轻人几乎全去城里了,镗舞在乡村差点销声匿迹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在政府的着力推动扶持下,“镗舞”多次在村、镇大型活动上表演,还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在句容的大小节庆活动上,“镗舞”开始成为当地市民最为追捧的节目,本来后继乏人的传承人队伍也因此越来越壮大,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被吸引回来了。

苏派养蜂,式微多年重新叫响

幸运的不止是“镗舞”,传统手作、经典菜肴、风味小吃、地域特产等具有乡村记忆的特色产品,在句容一一被挖掘,曾经名噪一时的苏派养蜂,就是其中之一。

4月19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延福村捧花蜂业专业合作社,29岁的彭航正在院子里摆放蜂箱。“因为太公与民国养蜂大王、苏派养蜂创始人华绎之的特殊关系,我们家族开始了养蜂,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彭航自豪道。

苏派养蜂创立近百年,但多年来由于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从业者少,日渐式微。“我17岁从学校毕业后就跟着母亲开始养蜂,也是目前苏派蜂业的唯一传人。”

与一般的养蜂者粗放式放养不同,苏派养蜂有着多项“独门秘笈”。仅以简单的蜂箱为例,绝大多数的养蜂者都是随意堆放。“你们看我这里,蜂箱呈一字形摆放。因为采蜜区主要在南边,这样摆放,蜜蜂可以直接向南飞,避免它们翻越后面北边的屋顶浪费采蜜时间。同时,南面没有遮挡物,它们飞回来时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箱巢。如果飞进别的蜜蜂箱巢,就会打起来,不要说产蜜,还会造成大量伤亡。到野外尤其是在山区放蜂,摆放又有讲究了。如三面环山,蜂箱要呈品字形或圆形摆放,以减少风的影响,节省蜜蜂外出和回巢的时间。别小看这种简单的阵形,产蜜可比其它随意摆放的高出20%以上。”

政府对乡村传统技艺的大力挖掘与培育,让彭航信心大振。他组织当地126户农民,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成为全省最大的蜂业基地。“不同地域的人喜好不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适应性不同。”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蜂蜜品种的需求,他领着合作社社员,将放蜂分成东中西三条线,三线均从海南岛向北推进,每半个月向北推进200公里,止于内蒙古。“这样做的好处,能够赶上不同植物最旺盛的花期,提高20%蜂蜜的质量。”

就这样,苏派养蜂的名气,在隐姓埋名几十年后,随着他们的脚步,重新叫响。目前,养蜂合作社正在办理外贸自营出口权。

除了苏派养蜂,茅西臭干、二圣鱼头、丰之源梨等乡村美味,也让一度冷清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特别是句容全域旅游的兴旺,更给当地带来了人气和财富。后白镇宣传委员王伟说:“如今每天都有人专门从城里赶来,看传统技艺,品乡村特产。仅一个万成鱼庄,就凭着一道‘二圣鱼头’,光鱼头一年就要卖出上万尾。彭氏传统豆腐,更是一上摊就被抢购一空。”

活态传承,乡村振兴新动能

记者在采访中强烈感受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培育,对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着重要的提振作用。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有关专家认为,立足农村文化资源、创意转化农村文化资源,是活态传承我国农耕文化遗产,实现农村文化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组成。我省农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对民间工艺、民间演艺、乡村民俗、特色农产品等农村文化资源,如何在挖掘扶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达,大有可为。

记者 郑 焱 董超标

标签:养蜂;镗舞;乡村

责任编辑:陈康 崔欣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264512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802422 本月:2478297 今天:38173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