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植树造林要更加重视“看不见的绿”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眼下已进入植树时节,很多人都自发地加入到植树中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植树造林、绿化河山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这是1979年2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决定。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旨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对森林爱护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存在两个绿,一个是有形的,是“看得见的绿”。众所周知的塞罕坝,曾经是林海茫茫、水草丰美,却从清代同治年间开围放垦,以致“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55年来,几代塞罕坝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构筑了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京津冀生态支撑区。塞罕坝的成功,坚定了我们植树的信心。看看身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绿化水平上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还有一个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绿”。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爱绿、护绿、养绿已经成为了广泛自觉。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到了绿色话题。国家应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把绿色发展植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的“绿见”,对应着一个更加重视绿色的大时代。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绿色化”也包括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没有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提升,没有全民在衣食住行游上向绿色转变,就不会有真正的“美丽中国”。种下一棵树就给大地种下一片绿色希望,植下一丛绿就为生命创造一方美好家园,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与风尚。
知不足而后进。无论是“看得见的绿”,还是“看不见的绿”,都有着巨大提升空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看得见的绿”是由“看不见的绿”支撑的,高度重视“看不见的绿”,真正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本质。需要指出,“看不见的绿”,不只是对一部分人的要求,也不仅体现在植绿上。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我国自古就有植树栽绿的传统,植树造林是生态的也是文化的,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而且可以美化心灵。对于古人来说,植树更是一种价值伦理,“十年栽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体现了这一点。也正是因此,人们不愿见到“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植树当有“功成不必在我,功夫必须有我”的精神,应有杜绝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自觉——这同样是“看不见的绿”的题中之义。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而后是现在”。无论是植下“看得见的绿”还是“看不见的绿”,都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只要出发,永远不晚,错过了十年前,更不能错过当下。更加重视“看不见的绿”,努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一种价值观,才能真正栽下明天的希望。(毛建国/文 王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