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岁职校毕业那年本该成为一名建筑工人的王海东,阴差阳错地来到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装配焊接学徒。但大学梦始终是王海东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第一次让王海东饱尝到命运的坎坷与无奈,寡言少语的他暗下决心:既然上不成大学,做工人我就要做出色的工人。
造船是苦、脏、累、险的行业,船舶焊工又是造船工种里最苦的,成绩背后付出多少艰辛,只有王海东自己明白。接受采访时,他一撸袖露出了密密麻麻无数个小伤疤。" 这些都是焊接时烫伤的,两个手臂都有。" 王海东说,干焊工,每天都会遭遇飞溅的火花和滚烫的铁渣,虽然有工作服护着,但还是会被灼得 " 千疮百孔 "。最难过的是每年夏天,炎热的天气夹裹着焊接的热浪,让人透不过气来。经常是一个工时下来,连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

电焊学徒工眼睛最容易被焊光灼伤,常常红肿流泪,但不管工作到多晚,每天看书是王爱东多年的坚持。《焊工手册》、《焊接工艺》等书的内页好多都被翻烂了,至今他把这两本书一直放在手边。

" 焊接的好坏其实就在几丝之间,这个丝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度量。" 王海东说,在外行看来,焊接不过是把两块材质连接起来,其实里面包含了众多知识,好的焊接要经过拍片检测,不渗透,通过拉伸、冲击之后依然没有变形、裂纹。当时,公司首次承建 5 万吨海洋工程船,焊接量大、技术难度高,他主动请缨,创制 6 项新工艺,10 米垂直缝只用两小时就可完成,而人工焊必须要 16 个小时才能完成。
多年坚守他成教授级电焊专家
上世纪 90 年代末,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这种高效焊接技术开始在国内出现,比传统手动焊的效率提高几十倍,但弊病就是容易出现焊缝裂纹。2013 年年底公司在建造 9.25 万吨散货船时便碰到这样的情况。王海东二话没说,当即接手任务,从焊材方面、工艺方面、装配间隙方面进行了上百次的试验,整整一个月,天天泡在试验场上,最终解决了这个行业中公认的难题。
王海东说:"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工匠精神。希望未来有更多人愿意当蓝领,立志做工匠,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编辑 范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