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博士专家团回乡义诊,为乡亲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爱心“年礼” 下一条:从1995年到2018年 泗阳张家圩“小村春晚”一演就是24年
厉害了!曾经扛枪的他拿起绣花针,竟给扬州绣出了个“国字号”!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8-02-18

  

“乱针绣”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跟很多非遗项目一样,也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困难。然而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的一个大家庭,却用坚守和智慧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传承之路。

“全国最美家庭” 喜迎新春

大年三十,记者来到鲁垛镇三新村的莫学春家庭时,一家人正忙着贴春联、准备年夜饭。说起这一大家子,68岁的莫大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指着照片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媳妇、孙子、外孙女../....都是“小工匠”,都是由他这个“老工匠”带出来的。

莫大爷介绍,这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正因为传承“乱针绣”技艺,他们家当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莫大爷做梦都没想到,三十年前,为谋生而学的“乱针绣”,如今会在鲁垛开花结果,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1989年,38岁的莫大爷退伍后前往常州打工,亲戚游说他去学乱针绣。当时,他十分犹豫,当兵的人扛枪可以,拿绣花针怕是有点难。

为了生计 学习刺绣

刚开始,莫学春还有点难为情,深入了解后,他发现行情不错,便决定尝试一下。然而,很快他就打起了退堂鼓,因为要想成为一名“绣郎”,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艺术修养。好在有老师不断地鼓励他,于是莫学春白天学刺绣,晚上读夜校学美术,整整苦练了两年才学成回家,并且办了一个乱针绣的小作坊。

靠着过硬的品质,产品很快打开了市场,订单源源不断。看到莫家人做刺绣赚了钱,当地很多人想学,莫学春都倾囊相授,他告诉记者,他明白独木不成林的道理,只有形成产业,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越做越大。

“绣”出大产业

在莫学春的带领下,乱针绣产业在鲁垛镇取得飞跃发展,如今,不仅形成了年产值超过两亿元的产业链,前不久小镇还获得了“中国乱针绣之乡”的美名。“鲁垛乱针绣”从无到有,从小作坊到成为一个产业,再到成为市级的非遗传承项目,离不开传承人莫学春的付出和坚持。

老人的身体力行也感染着下一代,随着年龄的增长,莫学春感慨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是在退休后,他动员子女们拿过“接力棒”,继续他的事业。

在莫学春的影响下,两个子女如今都成了乱针绣的传承人。说起来,2001年那会,刚刚中专毕业的女儿莫元花却对父亲的要求很不情愿。莫元花说,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知道乱针绣要至少学习三、四年才能“出师”。

尽管女儿有抵触情绪,莫学春仍执意将她送到苏州拜师学艺,钻研刺绣影像和绘画技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莫元花渐渐找到了兴趣,态度也转变了。随后的三年,她刻苦钻研,尝试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在父亲的指导下,水平提高很快。

创新手法 斩获多项大奖

很快莫元花发现,用传统乱针绣手法制作出来的人物肖像存在一定缺陷,经过反复揣摩,她研发出了一套“16系环节操作法”。这一创新手法让莫元花在业内名声大噪,2008年奥运会前夕,她受邀为北京地铁赶制两幅巨幅刺绣作品,一幅是天坛,一幅是长城,这两幅作品40个人用了两个半月才完成。

随后,很多企业、甚至是外国领事馆纷纷前来订购产品,而莫元花牵头的作品也斩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她个人因此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创新给乱针绣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传统技艺焕发了新生命,也让莫家人的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而莫家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不忘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莫学春说,他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还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因此,他经常告诫子女要心怀感恩,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弱势群体,一定要大力帮助他们。

良好家风代代传

正是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莫氏兄妹俩也跟父亲一样,成为了热心人,看到很多农村妇女赋闲在家,他们与当地职教集团联合开办培训班,帮助她们就业。几年下来,受益的留守妇女超过三千人,她们用巧手和绣花针,绣出了一片天。当地居民表示,莫家在当地办厂,使得他们有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非常感谢他们。

据了解,莫家的良好家风在当地已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宝应鲁垛镇党委副书记潘家才说,莫家的小家庭和谐和睦、尊老爱幼,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们在技艺上毫无保留的进行传授,更是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今年2月,莫元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坦言,这于她而言是最大的荣耀,但是也深感职责重大。

晚上六点,丰盛的年夜饭已经准备齐当,一家人共同举杯,共贺新春。莫学春祝贺女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希望她做好宝应百姓的代言人。莫元花也表示,肯定会履职尽责,不辜负莫家人的希望。

烟花在天空中绚丽的绽放,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很美很美。希望这样的好家风能够代代流传,让更多人受益,也祝愿宝应乱针绣的明天更美好!

新媒编辑丨陈文珺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834376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404504 本月:3080379 今天:13903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