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欢歌笑语庆佳节 多彩民俗闹新春 下一条:业兴家旺!且听: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崛起潮声
“离土不离乡”新演绎:四代同堂每天都是团圆日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8-02-17

  

“离土不离乡”新演绎:四代同堂每天都是团圆日

来源: 新华报业网 作者:陈雨薇 2018-02-17 12:14:00

新华报业网讯 2月16日年初一,江苏省常熟市评弹团青年演员沈喆、王蝉钦从市区出发,驱车近半小时来到碧溪新区聚和佳苑社区二楼百姓书场。下午1点,两人将在这里表演长篇弹词《梅花梦》。这是沈喆、王蝉的新春首演,从当天开始,他们在这里每天都有表演,直到年初十三。

当天中午12点30分,81岁的退休语文教师季振华已经选好前排位置坐定。从社区公告栏得知过年期间有自己爱听的新春书场,老人特意提前来捧场。作为社区出了名的“评弹迷”,他怕到迟了选不到好位置。

不出所料,开演前10分钟是入场高峰时段,进来的人只能靠后座。等到评弹开唱,台下已经来了百余人,最后一排都挤着坐满了人。“多数是小市村的老村民,他们爱听会唱。”聚和佳苑社区副书记殷志新告诉记者,聚和佳苑是碧溪新区的动迁安置房小区,目前一区、二区入住2070户、7000多位居民,涉及全镇8个村的村民,其中数小市村的村民最多。

“以前在村里,村民要么坐在一起‘吹牛’,要么打牌消磨时间。没敢想过,不出乡可以过上比城里人还‘适宜’的生活。”季振华就是小市村13组的村民,也是聚和佳苑第一批入住的居民。但刚开始,老人家心里还是有些担忧。老邻居住得分散了,肯定不习惯、冷清。3年下来,季振华的顾虑彻底打消了,“一方面,社区为我们老人组织的活动很丰富贴心,定期表演的评弹就是我的最爱之一;另一方面,熟识的村民其实都住在一个小区,约好了一起活动热闹得很!”

生活新变化给季老带来的,还有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两个小重孙,季老和记者用手指比划,笑着说一个手指都数不完。而一大家子之所以住在一起,不仅因为目前所住的260平米大房子空间足够,重要原因是小辈大学毕业后,不再一窝蜂往市区赶,留在镇上工作的越来越多。“这两年,城里人都来我们镇上买房子,受欢迎着呢!”

不止现在,早在上世纪80年代“碧溪”就名声在外。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大潮下,碧溪小镇上的农民开创了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的“碧溪之路”享誉全国,成为苏南模式的典型特征、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典范。根据相关资料记载:“1978年碧溪乡劳动力1/3从农业上转移到社队工业上……到1983年,全乡1.9万多个劳动力中就有1.1万个主要从事工业生产,占劳动力的60%。”

“离土不离乡”演绎到今年,成就了“季振华们”世代同堂的幸福生活。碧溪新区党工委委员周丽芳对此深有感触,动迁安置小区普遍面临老龄化管理难题,而聚和佳苑老年人虽然也多,但是占比小,因为周围大型外企、民企遍布,年轻一辈在家工作同样有前途。“老百姓生活水平更高了,精神需求也大了。因此这几年我们在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硬件的同时,会更加注重文化、精神软服务,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周丽芳说。

记者在聚和佳苑社区走走停停,切身感受到这里完善的功能配套设施。除了便民超市、医疗保健室、警务室,在公共服务中心和志愿服务中心内,志愿者服务站、党员服务站青少年活动室、老年人棋牌室、老年人休息室、老年人理发室、乒乓室、健身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场馆更是一应俱全。此外,碧溪的上鹞灯、土布等8个非遗项目,也在中心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展示和体验。

在公共服务中心一楼,占地近40平米的24小时图书馆格外显眼,这是常熟乡镇上启动的首家自助图书馆,内藏纸质书刊近4300册,电子期刊200多种,还放置了3台电脑。原溪东村村民邵建明正通过图书馆内的自助借还机系统还书,这个自助图书馆两年前启用后,喜欢看书的他成了这里的常客。“只要拿常熟市民卡,都可以入内借书,和常熟图书馆通借通还,方便得很。”曾担任小学校长的邵建明特意观察过,来这里的多数是年轻人,还有不少“小娃娃”放学后喜欢在这里“泡馆”。据悉,这个安置在动迁小区内的图书馆每年借阅量都保持在2000册左右。

交汇点记者 陈雨薇

编辑:陈彤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79157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359524 本月:3035399 今天:9405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