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网络媒体走转改】巧借“木偶剧”,宣传“文明行”,《2018平安回家》“上线”温暖春运路 下一条:【网络媒体走转改】从纸到灯的蝶变 今年夫子庙的花灯特别亮
【网络媒体走转改】铁路员工老林的最后一个春运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8-02-12

  

工作41年,见证行包业务半个世纪的发展

铁路员工老林的最后一个春运

对于南京站行李值班员林宝强来说,2018年的春运有些特别,这是他在这个岗位上的最后一个春运。 本报通讯员 祖韬 本报记者 徐琦摄

9日上午,在铁路南京站行包车间内,运作三班的值班员林宝强正在认真检查即将发送的货物。对于即将退休的老林来说,这是他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个春运。

“一到春节大家都要把最好的东西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所以,货物量要比平时增加许多。”老林说,这些年旅客回家随身携带的行李越来越轻便,想带什么回家,就直接寄到家,又快又方便。去年春运期间,一天装卸1.4万件行包,今年一天就达2.5万件。

1977年,老林抱着对铁路的向往,成为铁路南京站的一名员工。从手工抄票、手拎肩扛的原始作业到如今PDA扫描仪、电脑编制交接证……老林见证了铁路行包业务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以前每个货物发往哪里,发件人、寄件人、货物内容,全都要一个个用手抄,每天要抄写大量的单子。”老林说,现在都互联网时代了,用机器一扫描,信息全部录入电脑,货物运输到了哪里,是否派送,有没有签收,也都可以查到。“而在过去,如果货物发错了地方,要想找回可没这么容易。”老林回忆,那年也正值春运,货特别多,本应到北京的货物被拉到了济南。北京发来电报说少了一些货,临近春节的两三天,老林主动请缨,先上北京再下济南,终于找到遗失的包裹,然后自掏腰包把货物送回。“现在有了互联网,网上一查就能找到。”老林说。

“阜新南开往上海的1227次列车即将进站……”接到调度室发来的通知,老林对已经装上拖车的行包再次一一清点,生怕有一点疏漏。老林说,虽然现在铁路科技化,效率变高了,但是“认真严谨”这4个字是自己一生的坚守。

确定货物无误后,老林和行包车间的几名员工,一起随牵引车前往6号站台。每趟列车停靠站台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老林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列车上的货物卸下,再将行李车上的货物搬上火车,有时短短的4分钟时间,他们要装卸70多件行李。让老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春运期间,开往乌鲁木齐的1540次,因为晚点,需要在半小时内将货物装卸完毕。“我和工友6个人花了28分钟,装卸完成628件货物。”回忆起年轻时的那些过往,老林语气中既充满自豪又有些许的不舍。

行包工将行李车上的物品一一搬上车,老林做最后的清点。“你看,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百姓生活越过越好,物品中不少都是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而以前都是棉花被等一些生活用品。”老林说,电子产品多了,这摆放、搬运也都有讲究。

货物装卸完毕,列车开始缓缓启动,老林站在原地,直到列车开远。“干了40多年,马上要退休了,要离开这站台、离开同事还真有些不舍。”老林说,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赶紧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验传给新人。今年,老林申请了年三十那天晚上的夜班,最后一个春运,他想站好最后一个除夕岗。

本报记者 葛妍

本报实习生 赵海涵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94497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520710 本月:3196585 今天:25524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