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村,淮安将党支部建到合作社,将党组织延伸到产业,发挥党员大户、致富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一大批富民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富民产业开花结果。
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费庄村是农业大村,产出的虾稻米每斤市场价高达20元。尽管比一般水稻的价格高出十多倍,可还是供不应求。
“虾稻米还没收割,就有外地老板来预订了,因为这是绿色无公害的,市场非常好销,而且效益比普通米好。我承包了260亩田,初步搞了120亩虾稻共生,预计纯利润30万块钱左右。”村民周文银告诉记者。
在“虾稻共生”模式中,稻田为龙虾供饵、遮阴,产出来的龙虾个大肥美,而龙虾又能为水稻除草、增肥,这样长出来的有机虾稻米也就成了“香饽饽”。如今,费庄村6700多亩土地中,有一半以上都实施了“虾稻共生”模式,可当初在村里推广这种模式的时候,村民们却并不买账。
因为虾稻共生不能用农药,也不能用化学肥料,所以影响水稻产量,收入也就减少了,“另外,虾稻共生产业在我们本地也没有成熟的经验、成熟的技术,所以很多老百姓不愿意尝试。”明祖陵镇费庄村党总支书记费成金坦言。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费庄村党总支书记费成金带头承包了100亩土地搞“虾稻共生”,种植、养殖获得了“双丰收”。
少种一季麦,多养一季虾,收入翻了番,最多的时候每亩地可以达到三千多块钱,翻到十倍以上。“很多村民看到这个效益好、收入高,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们村也看到这个机遇顺势而为。”费成金说。
农民要挣钱,关键看党员。今年以来,淮安充分发挥党员、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领办合作社,带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清江浦区和平镇越闸村采用村社共建模式兴办林果合作社,由村党员干部兼任合作社负责人,推动“党建+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曾经的贫困村闯出了一条富民路。
眼下,又到了草莓即将大量上市的季节,在清江浦区越闸村古庄牛生态园里,村民刘永远正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察看草莓的生长情况。这两年,在村两委号召下,许多和老刘一样的村民,纷纷把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承包给村里的和越林果合作社,大伙不仅可以拿到土地租金,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拿到薪金和股金,收入一下子翻了三四倍。刘永远告诉记者:“我把自己的三亩六分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土地是1200元,大棚如果有利润了,还要参加分红,另外自己还打工,每年还能赚个两、三万元。”
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的示范作用,越闸村村社共建的模式进展顺利,效应显著。去年草莓销售了240多万,今年目标要突破300万,葡萄销售了80多万,今年目标要突破150万。“所有盈利利润百分之三十分给农户,对一些弱势群体,把他们都录用到我们合作社里面来工作,让老百姓在里面得租金又得薪金。”清江浦区和平镇越闸村村委会主任、和越林果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左立新说。
围绕党建强社、合作富民,淮安科学引导村集体通过创办、入股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直接经营或统一服务,推动产业发展“一地多品”。目前,已组织30位特色产业村书记与10个涉农部门、24位党员专家结对,用上下结合、扶智扶技的方式帮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效带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从承包地上获得了更大的收益,初步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农民富的基层党建新路径。
“抓农村基层党建,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基层组织加强了,农村经济发展了,村级经济收入增加了,可以增强基层组织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把老百姓吸引到我们党组织的周围,更好地把农村各项工作做好。淮安做法很值得推广,很值得借鉴。”江苏省委研究室党群处处长顾新华对淮安做法表示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