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在《江苏省2017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预算草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根据预算草案,我省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教育、医疗、养老等省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达80%。
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尽管会场外寒风凛冽,但预算安排的民生情怀让代表和委员们感受到阵阵暖意。细观各项民生支出,预算安排突出公共性、公平性,坚持兜底线、建机制,财政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得到了增强。
1/5投向教育,
崇文重教之风更加浓烈
在科教大省江苏,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省各级财政逐年加大投入,不断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和扶贫助学体系。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预算草案提出,2018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拟安排275.8亿元,占比超过了五分之一;加上专项改一般安排30.58亿元后,教育支出合计拟安排306.38亿元。

近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让省人大代表、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深有感触,他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不论是人才储备还是教育设施建设,都要跟上脚步。值得高兴的是,在政府预算安排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有了进一步的投入,充分体现了江苏科教大省崇文重教的风范。
针对近来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广泛关注,我省各级财政将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全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逐年提高。省政协委员、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加友对此表示肯定,他同时建议,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推行,要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尤其是要向农村倾斜。基层应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前教育儿童政府资助政策,对他们进行生活费补助。根据发展重点按年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扶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合格幼儿园和优秀民办幼儿园发展。
“点穴式”投入,
化解百姓看病难和贵
化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财政资金要用在刀刃上。根据预算草案,2018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医疗卫生支出拟安排70.38亿元,加上专项改一般安排117.95亿元,合计拟安排188.33亿元。财政资金不仅支持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水平,从2017年人均不低于470元提高到51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5元,还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搞好软硬件建设,鼓励和引导医联体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大医生”。

百姓眼里的看病难、看病贵,核心问题还在于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爱民说,我省到2020年大约需要2.5万名全科医师,目前难以满足需求,这跟基层全科医生待遇低、缺乏职业上升通道有关。他建议,通过政策组合和深化医改,提高全科医师收入,健全全科医师晋升和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多方整合资源,
更好满足养老需求
我省老龄化社会已经全面到来,如何让老年人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根据预算草案,2018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拟安排153.68亿元,加上专项改一般安排89.55亿元,合计拟安排243.23亿元。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我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将引来新一轮提标提补。
对于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护问题,省政协委员、苏州市姑苏区政协副主席曹源介绍说,苏州是长期护理险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10月正式启动受理长期护理险申请,当年有3000多人通过了评估定级,开始享受补贴。他认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行对有需求的老年人行动能力的评估,既有利于财政资金精准使用,也能为长期护理险推行做好机构和人才储备。“2017年苏州市投入资金642.5万,评估3.2万人。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培育专业评估社会组织15家,从业人员320人。”
曹源建议,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财政“给力”之外,还需要社保、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联手,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工作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进长期护理险、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等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质量,让江苏更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