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从一粒“茧”到一缕“丝” 他让老外对“中国丝绸”刮目相看 下一条:源头处理大数据布控 江苏警方两月查处270万余道路违法
扬州林业人与“松树的癌症” 苦战18年 摘掉疫区“帽子”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8-01-29

  

【网络媒体走转改】扬州林业人与“松树的癌症” 苦战18年 摘掉疫区“帽子”

防治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

围剿一枝黄花

1999年,一种俗称“松树的癌症和瘟疫”、名叫松材线虫病的病害首次在仪征境内发现,仅仅3年时间,这一病害蔓延到了8000亩松林。林业部门挖除感染致死的松树,引进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记者从市农委林业站了解到,经过18年的积极有效防控,截至去年,这一病害致死松树的“病死率”降到了0.3‰以下。至此,扬州基本摘掉了“松材线虫病疫区”的帽子。

被称为“松树的癌症”

1999年在仪征山区首次发现

1999年,在林业人员的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了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自松材线虫病在仪征山区发现后,仪征从此戴上了“松材线虫病疫点”的帽子,也拉开了防治这一病害的“持久战”。

松材线虫,一种不足1毫米的虫子,当它们侵入松树18天后,松树叶片开始变黄,1个月后开始萎蔫,3个月后整株死亡。2002年,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达到了8000亩。

在这场“持久战”中,林业部门一边及时挖除感染致死的松树,一边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控制疫情,连续10多年来,林业部门引进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

拔除疫木全力防治

扬州基本摘掉疫区“帽子”

为了摘掉“松材线虫病疫点”的帽子,2010年开始,仪征用3年的时间,对青山、红山等地的松树进行了拔除,对山林进行抚育更新。现在,仪征黑松、马尾松面积已减少到1185亩,集中分布在白羊山区域。 清理的疫木全部按照正规程序,统一运送到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黑松和马尾松,原本是仪征山区的重要绿化树种,松树被清除后,林区生态并没有因此而恶化。”市林业站站长赵景奎介绍,在清除松树的同时,山林得到了快速的抚育更新,有的通过补栽树木,有的通过自然抚育更新,山林生态修复良好。

赵景奎介绍,清除松树后的林地,仪征根据林地条件分类更新造林,实施了“以奖代补”措施,对于林木较多、土壤条件好的林地,让林子自然更新,给予抚育管护人员每亩补贴20元;土壤条件较好、林木较少的林地,发展茶叶、果树等经济林木,给予抚育管护人员每亩补贴180元;土壤条件较差的林地(如山石多的林地),进行生态建设,栽植乌桕、麻栗等乡土树种,每亩补贴500元。

“经过严格的防控,疫区内松树的病死率降到了0.3‰以下,顺利完成‘基本拔除疫点’的防控目标。”赵景奎介绍,接下来,扬州将继续积极吸收最新防治技术,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行政等多项措施,全力清除疫区疫点内疫木,实现疫点拔除目标,彻底脱掉松材线虫病疫区“帽子”。

毁灭性极强的病害

这些外来入侵物种要警惕

记者了解到,松材线虫病其实是外来入侵生物,它原产北美,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是一种毁灭性极强的病害。除了松材线虫病外,扬州还有不少外来入侵生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空心莲子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小酒白、烟粉虱、水稻条纹叶枯病等,其中不少还属于“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名录。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已产生较大危害,如空心莲子草,原产巴西,1930年传入中国,逃逸后成为恶性杂草,不仅危害渔业,恶化水质,还会影响通航;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逃逸后成为恶性杂草,为清除它,各地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水稻条纹叶枯病一旦爆发,会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这一病害自1963年在苏南地区发现后,很快便扩散到大江南北18个省市自治区广大稻区;烟粉虱俗称小白蛾,这种体长不到1毫米的虫子,却能对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等带来巨大危害,被称为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之一,入侵过程中对许多农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

记者 向家富

编辑 费佳佳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033546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8766460 本月:442335 今天:44233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