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推出报道《“邻里”自治 重拾邻里守望情》,介绍江苏南通市崇川区邻里自治的基层治理经验。报道称,如今住在城里,左邻右舍、楼上楼下住几年也不一定认识。在江苏南通,“邻里”自治的基层管理体系,让市民们渐渐找回了浓浓的邻里情。
在南通市任港街道,88岁的杨秀珍是独居老人。三年前,杨奶奶隔壁搬来新邻居,戎春兰一家,在社区牵线搭桥下,两家结成了互助家庭,甚至连家门钥匙都给对方配了一套。每天,戎春兰帮助杨奶奶买菜烧饭,戎春兰夫妇经营卤菜店,经常晚回家,杨奶奶则帮他们照顾女儿。
两家人能够结缘,是源于2012年崇川区开展的“邻里自治”基层管理体系,每300户组成一个“邻里”单位,大家选出理事长、理事、楼长等,为大家服务。
“邻里”自治后,化解了很多社区难题。南园社区18号院没有物业,小区里缺40个停车位,居民很头疼。社区成立“幸福邻里”后,不但划了停车线,还出面协调周边商户,让居民临时停车。
新闻链接:小事不出网格 大事不出社区 崇川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
“法治为纲、德治为魂、服务为本、自治为基”,江苏南通崇川区的“四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江苏省的基层治理品牌。目前,该区正着力打造“四位一体”社区邻里治理服务品牌,形成管理网格化、功能模块化、信息网络化、运行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高标准的邻里服务中心)
崇川是南通的核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万,其中外来人口20万,下辖10个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106个社区。近年来,该区先后启动三次社区改革,把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2012年,崇川就在居委会内按照“地域相近、楼栋相连、资源相通”的原则,以150-300户的规模设置自治单元“邻里”,并形成“邻里自理”的自治单元,实现社会治理的重大转变。
目前,崇川已建成929个邻里,422个邻里服务处,实现“邻里有形覆盖、服务有效落实”。
(邻里为老人过生日)
2017年,作为江苏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县(市)区之一,崇川区在社区邻里基层治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力量、下沉服务、明晰架构,扎实网格化社会治理运行基础。以邻里为最基础治理网格,将道路、沿街店铺、楼宇、河道、街坊划入邻里,廓清邻里边界,形成电子地图,以省综治信息系统中邻里(网格)编码为基准,对全区929个邻里(网格)进行统一的编码。全区下沉各类专职工作者400余人,区财政每年新增投入社区邻里治理资金近5000万元。选取文峰、和平桥、学田、虹桥等四个街道的八个社区作为试点,按照“一邻一人”的标准,在78个邻里(网格)配齐配优邻里社干,负责所有下沉邻里事务。此外,社区民警和辅警、外口协管员、综合执法队员下沉邻里(网格),定点定位定责。
(邻里志愿服务)
崇川区已编制邻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68项,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在邻里开展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300多个服务项目,服务邻里人次20余万,打造邻里惠民“微项目”900余个,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崇川在线、南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