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走进新时代,无锡在跨越万亿GDP大关的同时,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城市地位、城市能级等方面呈现出全面提升的态势。去年以来,海内外媒体纷纷聚焦无锡转型发展,对无锡深入推进产业强市和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给予持续关注。
加快转型升级,无锡有哪些成功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无锡有哪些主动作为?城市实力排行榜上的风云变化,固然吸引眼球,但终究只是一种对规模数量的表层性描述。解析无锡经济的转型升级,显然需要我们透过数字背后的更深入追问,从发展战略、目标、方向、路径、关键环节等多个角度厘清无锡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从而更深切地感知无锡在推动转型升级、培育新兴力量、集聚资源要素、加注创新动能等方面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的奋进历程,鼓足“再出发”的信心和勇气,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中“走在前列”,推动“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
无锡日报·无锡观察今起刊发"跨越新高度 开创新格局"融媒体特别报道,和读者一起回顾无锡产业强市生动实践推动经济突破提升的前行之路,解读无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深脉动。敬请关注。
10511.80亿!
最新出炉的数据表明,无锡跨越万亿GDP大关,站上了一个发展新高度。
媒体“东方头条”近日用“二次腾飞”为题报道了无锡的新崛起。去年底以来,海内外媒体对于无锡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城市地位、城市能级的全面提升持续关注。种种迹象表明,无锡的转型发展态势已然出现整体性突破上升态势: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增速十三年来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居苏南第一;
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产值2900.11亿元,同比增长1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9%,增速十年来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居苏南第一;
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8家,再创历年之最,上市企业累计达129家,居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达到了2.8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5%,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彰显能级提升的“城市名片”,还包括诸多折射城市发展成色的新桂冠:
去年6月,无锡时隔3年后再次跃居内地宜居城市首位,9月荣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11月率先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
一个人口只有653万,地域面积仅4787平方公里,且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城市,何以捧出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
一个数年前还面临着经济失速和产业困局的城市,何以会在短短时间里在“强富美高”多个领域同时实现新突破,成为媒体聚焦的转型发展样本?
“无锡样本”,作为一个成功的转型个案,会给其他城市的转型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和借鉴?
质而言之,推动高质量发展,无锡为什么“行”?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近三年来无锡以超凡定力和创新举措,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从负重爬坡,到奋力攻坚,再到突破跨越,“三部曲”的演变,是无锡在转型中提升、在创新中搏进的真实写照。
一
经济失速与产业困局下的反思和出发:
重振产业雄风!
科学精准的战略决断决定发展的方位与未来
重振产业雄风!
在2015年,这是一句震撼了无锡人心灵的响亮呐喊。
之前,曾有一种焦灼写在许多无锡人的脸上。这样的焦灼源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主要经济指标低位徘徊、企业发展遭遇诸多困难、投资增长后劲乏力、消费增长持续回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经济风险十分严峻等诸多问题。
“
无锡要走什么样的路?
破解困境的良方在哪里?
无锡还能重铸往昔的辉煌么?
困顿中的无锡,迫切需要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刻反思,以问题为导向,寻找一条更契合无锡实际的转型突围之路。
2015年3月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带队,展开了密集调研与分析研判。
座谈会、研讨会、咨询会,一场接一场,下板块、走企业、访基层,周周有安排。思维碰撞中,无锡的发展被放在全球与历史的坐标中深度分析,被置于全国发展、区域经济的视野中重新审视。
持续了近半年的反思,痛苦但也透彻。
当年8月中旬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梳理出了无锡必须直面的13个方面问题、矛盾和不足和104个进行横向纵向剖析的数据。
“诊断报告”显示:
这些年来,无锡或多或少地忽视和放松了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力度,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原有产业优势的丧失,造成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骨架在“脆化”。
但无锡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制造业基础仍然比较扎实,无锡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依然具有比较优势。
“负重爬坡中的无锡“校定”了方向:
无锡经济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定位,决定了无锡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的发展道路,重振无锡产业雄风。
——绝不能逾越发展阶段,绝不能“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是无锡最大的优势,制造业是这座工商城市的基因。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无锡强。
——必须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无锡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推进产业强市,必须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中,在环环相扣的战略布局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第一次呈现出清晰面目。
无锡转型发展,必须因应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制造业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的大潮。无锡要追求先进制造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服务业比重增加,只有这样,产业转型升级才真正具有“含金量”。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产业链的重构,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多种质态的叠加:更加重视制造业与智能化、服务化的结合,更加重视传统产业与绿色化、高端化的对接。
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的提出,为无锡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最坚实的战略支点,“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战略导向,则成为撬动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有力杠杆。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郁鸿胜说,无锡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展现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坚持下去一定会形成强大爆发力。
重振产业雄风、推进产业强市,需要发展方向、产业导向、政策取向、精神指向的协同并进。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钦告诉记者,产业强市,从理念设计到政策制定,都有一整套完整体系和严密的组织架构,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各个板块的工作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逐渐形成了上下呼应、共同推进的态势。
两年多来,从深入人心的“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到激发强烈共鸣的“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转型发展的共识、合力在同一个方向上凝聚、升腾。
二
从奋力攻坚到突破跨越的历史转折:
以洪荒之力推动“质效并举”的发展,
引领产业强市渐入佳境
破解产业困局,必须找准突破口。这一次,突破的“主战场”牢牢锁定在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上。
循着“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方向,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重大产业项目肩负着破解“总量不大、质量不优”问题的重任,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是支撑发展的一根根顶梁支柱,也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持,更是带动全面创新的核心力量。
市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产业强市的基础在重大项目,关键在重大项目,抓住重大项目就是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
2015年11月,第一次重大项目观摩会举行,比出差距、比出问题,推动各板块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较真、较劲的生动局面。市委主要领导、板块一把手以上率下,冲在项目招引第一线;七大板块联动发力,构成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的突击队;项目“专员”一对一跟进服务,确保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使出洪荒之力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抓转型升级。从市委十二届九次、十次、十二次全会,到市委十三届二次、四次、五次全会,“推进产业强市”都是议程中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每季一次的观摩会,让各板块在交流中真刀真枪找问题、各方合力想对策,鼓劲加压间,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被攻克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

——总投资达到近104亿元的苏锡常南部高速无锡段,去年6月28日正式开工;
——去年8月2日,在业内备受瞩目的无锡单体投资规模最大、总投资达100亿美元的上海华虹项目落地;10月12日,总投资30亿美元的天津中环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研发生产项目落户宜兴,加上总投资86亿美元的SK海力士二工厂,一个涵盖设计、制造、封测、配套支撑稳固的集成电路“产业队形”悄然形成。当年,无锡集成电路相关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到了惊人的228美亿元。
——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其中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吸引了39名国内外院士、242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131名国外智库学者和物联网领域领军人物、4579名国内外著名企业家及企业高管共聚无锡,这一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成为引领无锡迈向“智造强市”和“智慧名城”的强力推进器。
数据显示,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投资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62个,计划总投资4800亿元,其中总投资300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100亿元-300亿元项目12个,总投资10亿元-100亿元项目46个,无论是项目单体平均投资规模和水平,还是项目总体数量和质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产业强市,离不开“有形之手”的推动。两年多来,增活力、降成本、优环境的新举措密集出台、不断升级、日趋精准,制度供给成为推动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新动力之一。
——2015年9月,与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匹配的首个产业政策:《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 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出台。
——配套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迅速跟进。《无锡市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无锡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无锡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及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实施意见等“路线图”、“施工图”接连出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项目取舍观和产业强市布局导向得到升华: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优先选项,优先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发展具有领先优势的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智能制造推广应用、智能化改造,打造“智造强市”;以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为重要取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新业态。
——为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力度之大堪称空前。“十三五”期间投入200亿元现代产业发展资金,出台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为首的“1+1+3+1”政策意见,一年降低实体经济各类成本约200亿元。2016年以来,无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逾百亿元,已超“十三五”计划投入总数的一半。
——前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太湖人才计划”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去年6月,发布《关于深化“太湖人才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顶尖人才团队来锡创新创业,最高可获1亿元项目资金支持。
数据显示,无锡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和江苏民企百强的数量,去年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上市企业集群最近两年新增35家上市公司,势头之劲前所未有。一些搬迁到外地的企业现在纷纷寻找机会“回迁”无锡。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说,无锡这两年把重点放在振兴制造业上,但在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上并没有偏废,而是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势头,这意味着经济结构在发生良性变化。先进制造业上去了、现代服务业上去了、新兴产业上去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也起来了,说明无锡产业质量上去了、经济质量提升了。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实现“强富美高”全面发展,
让城市温度与经济速度更协同
在无锡经济发展的进阶之路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新气质日益显现。
社会文明程度跃上新高度。去年11月,无锡大市率先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2015年2月,无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已是国内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综合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如今无锡联袂江阴宜兴实现的市域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成为展现无锡全域文明水平的顶级金字招牌,为无锡打造出又一张熠熠生辉的城市新名片。
用生态优先倒逼转型升级,成为绿色驱动的鲜明底色。全市至今已累计建成175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7家试点园区,构建1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工厂数量列全省第一。水环境问题曾是无锡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在确保太湖连续十年实现安全度夏的同时,前年起,无锡全面打响黑臭河道整治攻坚战,通过彻底截污、畅通水系、河湖共治,去年全市161条主要河道中,已有38条达到Ⅲ类水质,Ⅲ类水河道分别比2015年、2016年增加了14条、9条。目前,全市Ⅲ类水河道比例达23.6%,与前年相比提高了5.6个百分点。时隔3年,无锡在去年6月再次跃居内地宜居城市首位。
聚焦富民,走出增收新路子。随着产业强市向纵深推进、重大项目纷至沓来、智能制造成为众多企业转型升级方向,技术专业类岗位需求量大幅上升。去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37万人,较上年增加0.47万人,去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1.82%,处于全省低位。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之路的制造企业以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成为就业净增人数最多的企业。
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难题,社会安全稳定局面得到巩固提升,公众安全感测评指数保持全省第一,连续三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去年9月荣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拉高“平均线”,抬高“地平线”。近年来,无锡出台了一系列省内国内领先的扶贫助困政策举措:去年11月,市区深度救助申请条件和救助标准作出重大调整,不再限制重大疾病的病种,同时在子女就读学校、家庭拥有住房等方面降低了申请深度救助门槛,大幅提高了救助金额标准。目前,无锡临时救助标准已跃居全省第一。
告别垃圾围城窘境,固废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多年来久拖不决的锡东电厂成功复工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困扰城市多年的生活垃圾处置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锡以产业强市为基础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与民生全方位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协调同步,实现了产业、城市、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