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社会民生 |
|
|
|
|
“滴滴,滴滴……”傍晚时分,随着一阵清脆的电瓶车喇叭声响起,双跃村村干部陈磊骑着小毛驴来到分片的村民小组。“大伯、大妈,奶奶……”一路上,小伙子亮开大嗓门不停地跟村民们打招呼。这是记者近日跟随双跃村民兵营长陈磊去该村前3组大走访时见到的一幕。
今年26岁的陈磊2014年退伍后,就来到双跃村当了一名误工干部,如今已是第4个年头。15户村民,每一户的情况,陈磊都了然于心。“经常来,跟大家早就熟识了。”陈磊一边把电瓶车停在村民陈正保家的院子外,一边跟记者说道。
“奶奶,吃晚饭了吗?爷爷还没回来啊?”陈磊一边大声地跟陈正保的妻子倪美芳打招呼,一边往院子里走。陈正保家的小黄狗摇着尾巴迎了出来,在陈磊脚边转了几圈又跑开了。
“是陈磊啊,你爷爷他出去有事了,有什么事找他吗?”“没事没事,带新闻中心的同志下来走访,问问你们对村里面的工作有没有什么意见。”“满意得很啊,有陈磊分在我们这片,有问题我们都跟他反映,什么都办得好好的。”倪美芳对记者说道,“就是我们这河里的水,要是能再清一点,就更好了。”“您看着这水质跟之前比呢,有没有好点啦?”“那是肯定的,以前只能洗洗拖把,现在还能洗菜,回家过一下水就可以了。”“河道环境整治这块,村里一直在做,也会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的。”陈磊立刻表示。
从陈正保家出来,我们就看到了刚干完农活推着小推车回家的村民陈月美。“陈磊来啦,刚好有事问你呢。”隔着老远,陈月美就高兴地冲着我们喊,陈磊立即快步走上去,“婶婶,什么事啊?”“听说有种保险既可以保房屋还能保家庭成员,能不能给我家也办一个啊?”陈月美问。“您说的是家庭财产保险吧?可以可以,您要办的话明天我来你家,你填个表格,我帮您弄一下。”陈磊爽快地答道。
走访名单上的最后一户是林成洪,陈磊却带着记者打道回府了。“他在三跃街开了一家棋牌室,这会儿肯定不在家,我带你去他店里。”看出记者的疑虑,陈磊忙说道。坐上电瓶车,不一会儿功夫,车子在三跃街最东边的一家店铺前停了下来。“大伯伯,大妈……”没进门,陈磊的大嗓门就又喊了起来。“陈磊啊,快进来,一会在这吃晚饭。”林成洪起身招呼道。“对了,大伯伯,您的养老保险该交了吧。”“是的是的,你不说我差点忘了,明天去交。”……
简单的对话,没有寒暄,没有敷衍,此次走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村干部陈磊的“大嗓门”,正如他所说的,在基层,我们面对的是老少村民,尤其是接触的老年人多,有的人听力下降,就需要说话声音更大一点;平时叫人,要喊得响,把声音亮出来,不然百姓可能觉得你架子大。
□ 孙薇
短评
多些亲切的“大嗓门”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陈磊,走上基层工作岗位后,与百姓面对面地接触,更是把他们的“呼声”放在了心头,一有时间,就会到分片的村组里挨家挨户地转悠,与村民们拉家常、听意见,久而久之,练就出了亲切的 “大嗓门”。
基层工作,老百姓们都欢迎陈磊这样亲切的“大嗓门”。为什么?因为他们能“沉”到群众中,听民意,找问题,把政策落实好。从百姓对陈磊的认可中不难发现,我们和群众走得有多近,群众就和我们有多亲。尤其是大走访,更需要我们走近群众、了解群众,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