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关于征集2017年“大爱扬中志愿添彩”公益项目的启事 下一条:百年光影扬中情
这家照相馆一开就开了57年,它已经成为三茅街上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相馆——
振华照相馆里的旧日时光
青晨   2017-02-17

   “挺直腰,收收下巴”“向左转头,再转点”“笑一笑”……春节期间,一家人穿戴一新,郑重走进照相馆,整齐排坐在笨重的座式胶片相机前,花四块八分钱来上一张6寸的“全家福”——这恐怕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扬中人去照相馆照相时最清晰的记忆。 1960年,陈红军的父亲开始从事照相工作,那会照相馆还属于商业局,叫华美照相馆,是“国营照相馆”,“那时候私人是不可以使用照相机的,所以生意很好。”一直到1988年,陈红军的父亲才自己单独出来开照相馆,改名叫影剧院照相馆,经营十年后,改名叫振华照相馆直至现在,经过时间的沉淀,港西南路的这家照相馆已经成为三茅街上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相馆。 在振华照相馆的墙上,一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兴趣,照片上是陈红军和蔡国庆的合照,当记者表示出羡慕时,陈红军非常淡定地说:“这有什么啊,当时我合照的明星多了去了,还有倪萍、赵忠祥,我们可以去后台休息室跟他们聊天。”在那个八十年代初,照相馆包揽了全市的大小活动、各种证件的拍摄,所以见到明星根本就不稀奇。 回想起七八十年代拍照时,陈红军告诉记者,那会来照相一般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照相时顾客要面对镜头坐在一条板凳上,“老式照相机的镜头盒子,就像现在平板电脑那么大,后面机身始终用一块布 (这块布是用一面黑色一面红色合并缝制在一起)罩着。”拍照时要蒙头取景,当顾客表情恰到好处的一刹那,随着手中的气球快门按下,一张珍贵的照片就定格在老时光里。 陈红军还告诉记者,在黑白摄影时代,最时尚的一种照片叫“人工着色照片”,照片的颜色是用水彩或油彩涂上去的,涂上的颜色并不是所穿衣服的本色。照这种照片的,以年轻女同志为主,给这样的肖像照上色,考验着上色师傅的审美、对颜色的搭配。 一寸黑白照五毛三、八毛,彩照五块钱两张、七寸全家福五块钱……这是当时照相的价格。“以前扬中还没有洗胶卷的的机器,胶卷都要送到南京去冲洗,一个星期之后才能拿到照片,直到1993年文化馆才买了冲洗胶卷的机器。”陈红军说,那时候基本上一天都要冲洗二三十卷胶卷,千百张照片不在话下。 天安门布景、园林布景、家庭内饰……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小木马和冲锋枪,这些道具也一定深深留在许多人的脑海中。“背景图都是我们找人画的,一幅画要好几百块钱呢。”除了过年时的“全家福”,照相馆平时照的主要是结婚照、参军照、百天留念照、周岁照等等;也有家里来客人了,一起到照相馆拍照的,这对主人和客人来说,都是珍贵的纪念。“以前我们大年初一都不休息,生意好得不得了。现在初八才开门,还没什么生意。”陈红军说道。 彩照淘汰了黑白照、数码替代了传统,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照相馆兴起,相机进入百姓家庭,“国营照相馆”黯淡了曾经的辉煌。目前,这些曾经的“国营照相馆”的优势仍为证件照和集体照。“我们也在与时俱进,连我75岁的老父亲都学会了修图、P图,数码相机也能玩得转。” □青晨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26687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747140 本月:1423015 今天:10333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