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园博盛景誉天下 下一条:春节临近家政保洁抢手
朴实的柳编技艺
叶贵   2017-01-16

  □ 叶贵 每当夏日的傍晚,我总喜欢漫步在江堤上,一排排青绿的柳树,婀娜多姿,送来了习习凉风。它们像是英勇的战士,任凭风吹雨打,屹立在江边,守护着长江大堤这条生命线。在岁月的打磨中,像一件件天然、古朴的艺术品,吸引着我,让人叹服。 柳树是扬中的市树,它生命力强,无根插地,见土生根,直到参天而立,枝叶婆娑。坚韧顽强,甘于奉献,自我创新,勇于挑战是柳树的品质,也是扬中人的精神。改革开放后,扬中根据县情,制订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方针,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形成了铁匠、篾匠、木匠,农具厂、鞋帽服装行业。各个生产队组织队员集中收割柳条后,运回生产队,用特制的土工具,在晒场上集中刮皮,去皮的柳条出售给编织柳器的工厂。六十年代末,扬中柳编技艺已经小有规模。扬中的南大门西来桥镇柳器编织历史悠久,用皮柳编制的罗筐、包装箱等制品,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从1957年开始,西来桥公社宣传队及多数大队先后办起了柳器厂,用白柳和柳皮编织产品,有十多个品种是外贸产品,远销国外市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器生产由集体逐步改变为个体户生产和经营。到了九十年代,柳器编织生产兴旺发达,全镇从事柳器编织生产的生产人员有一千多人,产品主要是内销的水果篮、花篮和部分外贸产品。2005年,北胜村编织营销大户秦桂兰组织联系了100多户,成立了“扬中市秦桂兰柳编专业合作社”,去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上,柳编经纪人秦桂兰受到表彰,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柳编在西来桥遍地生花,家家户户搞柳编,柳编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一种行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手艺渐渐失传,而西来桥的柳编手艺一直在传承和发扬。家住幸福花苑的杨阿姨双手不停地舞动着,一支支光滑柔软的柳条,看起来没什么用,可一到她的手里,经过编织,不到十分钟,一只外型美观的花篮就做好了。杨阿姨笑着介绍,幸福花苑从事柳编的有五六十家,一只花篮能卖到三四元,好的话一天能编五十几只,编好了有专门的人来收,集中送给秦桂兰。人们通过柳编改善生计,养家糊口,难免对柳编又多了一层感情,那是对生活的最朴实的爱。在劳动人民的手中,一支支柳条如魔术般变成了一个个或小巧或雅致或夯实的器具。朴实的老百姓,质朴的柳编,劳动人民手中编织的不只是柳编,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 柳条编织器具如今渐渐地淡出农民的生活,编织器具已不再是老百姓谋生的主要手段了。柳编从大众的视野里渐渐淡去,从人们的手里渐渐消失,也从众多柳编匠人的心里渐行渐远。而西来桥镇政府成立了柳编协会,通过协会的努力,通过柳编进校园等活动,要把这个行业传承下去,这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这种技术是用一双双粗壮的手,传递着生活的朴实,深入人心,这种朴实不正是扬中人民的真实写照吗?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42941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917190 本月:1593065 今天:3751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