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经过近两个月的多轮商酌酝酿,由镇江扬中市油坊镇牵头起草的《村规民约》定稿出炉,并作为“地产指导版”收入《扬中市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指导手册》,成为全市各地村民自治章程的规范样本。
有着“村民自己的‘小宪法’”之称的《村规民约》,在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产生后,经民主程序修订完善,是一项“规定动作”。然而基于法律的授权,其中的任何变动都无法脱离法律的框架,那么,油坊的“自选动作”到底意义何在?整出来这个“指导版”价值几何?
“一直以来,我们的常规做法是提供通用版供各地参考。所谓通用,放到哪个村都能用,但是条款线条粗是最大的不足。油坊这份《村规民约》的特色就在于此,它线条更细,内容更加具体,结合了当前农村的常见问题,对于新形势下提高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该市民政局社区建设和基层政权科科长李立国一语道破。
记者翻看《村规民约》发现,包括附则,分有乡风文明、美丽家园、民主自治、平安建设共五个章节。不仅有“倡导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等破除陈规旧俗的文明新风尚,有“不焚烧农作物秸秆,不焚烧垃圾杂物,不乱排放污水,不在河塘内毒鱼、电捕鱼”等环保理念的灌输,还有“建房、建围墙等一切建设活动,自觉服从村镇建设规划”“不在公共绿化带种植蔬菜”“不得擅自占用河道驳石驳”等农村新问题的正确引导,就连“八位一体”“五水联治”“拒绝暴利”“抵制网络诈骗”等热词,也被写入其中。
大环境在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也应随之提高。“经过再三考虑,我们决定从完善《村规民约》入手,因为它跟每个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息息相关。”油坊镇政法委员何桂根指着定稿,诚恳地说道,“这三页纸1500字,至少‘三上三下’,改了又改,是油坊推进法治惠民的最新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村规民约》的编制广泛听取了油坊村干部以及镇村建、国土、环保、城管、水农、派出所等条口意见,与此同时,扬中市民政局、扬中市委党校、法治指导员、代理律师等业内专家也被邀请参与其中、审核把关。 (季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