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査斌仪:金融业要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氛围 下一条:聚焦党代会:“变现”美好江苏蓝图当纪律先行
如何聚力创新?江苏六部门“一把手”坦陈新思路
佚名   2016-11-21

  

新华网南京11月19日电(张本甫)11月19日,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首场集体采访活动,江苏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金融办和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六个部门的“一把手”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就“如何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陈震宁说,李强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是未来五年推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方针。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针、主旋律。江苏发展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创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但不是全部,创新是全领域覆盖的,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琪同志主持集体采访。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徐一平认为,这次党代会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了集结号和动员令。李书记的报告主题突出,目标明确,就是紧扣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全力打好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的主攻仗。凝聚全省上下的共识和力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报告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思路清晰,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导向,是未来五年指引我省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务实亲民、提气鼓劲的好报告。

徐一平说,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而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的领域。江苏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5%,全社会84%的研发投入、80%的创新成果来源于制造业。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需要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因此,必须把制造业作为主要领域和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王秦说,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无论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还是发展路径都必须进行深刻变革,这都需要我们花更大力气、下更大功夫,才能真正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才能真正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李强书记的报告充分反映了江苏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充分肯定了江苏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这几年,江苏科技创新实现了重要跃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达1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去年超过6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是2010年的3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4万件、是2010年的7倍,江苏已经成为全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但也要清醒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仍存在着明显差距,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缺乏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江苏省商务厅厅长、党组书记马明龙表示,江苏开放型经济较早进入新常态,在全国具有先导性和典型性,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总布局,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更加重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双轮驱动,更加强调服务业扩大开放,更加突出贸易新业态和改革创新,更加着力创新要素集聚的新平台新载体建设,来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创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一中心”“一基地”建设为支撑、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为保障,探索江苏特色的开放发展之路。

江苏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査斌仪说,“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路径之一,对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发展取向和工作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指引,江苏将从提高服务效率、推动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来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江苏将围绕拓展科技金融内涵和深度,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降低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门槛,积极推广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渠道,促进科技金融资源与企业有效对接。

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浦口区委书记、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书记瞿为民表示,李强书记在这次的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聚力创新”,核心就在一个“聚”字上:一是要集聚平台。从南京高新区的实践来看,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创新提供全流程、可分段、定制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让创新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成功的希望更大。二是要集聚政策。去年出台的鼓励创新二十条扶持政策,都是真金白银。例如,鼓励企业建设运营载体平台,最高补贴300万元;鼓励企业使用平台,最高补贴30万元;鼓励研发投入,补贴5%-10%的费用,等等。另外,上半年江北新区发布的“创新十条政策”对我们高新区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要集聚人才。除了在经济上对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动给予补贴外,更加重视从居住条件、工作氛围、配套设施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最佳的创新环境。四是要集聚要素。一方面不断加速载体建设。截至目前,南京高新区已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市级5家;拥有国家集中众创空间1家、省级3家、市级4家,各类创新载体总面积近百万平米。另一方面,是以高新创投和高新担保两家公司为主体,采取“投保联动”机制,对园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企业提供全覆盖的金融支持。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9026512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5947562 本月:12297792 今天:39984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