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省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听取中共江苏省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通过大会《选举办法》 下一条:罗群:创新工作让江北新区更加宜居宜业
瞿为民:江北新区谋划打造“扬子江创新港湾”
佚名   2016-11-21

  

新华网南京11月19日电(张本甫)19日上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首场集体采访活动,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浦口区委书记、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书记瞿为民表示,南京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核心在于四个“集聚”。目前,南京江北新区正在学习借鉴杭州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武汉规划“自由创新区”的经验做法,积极谋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高地—南京“扬子江创新港湾”。

瞿为民

瞿为民说,南京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江苏首家、南京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赋予高新区的定位就是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1988年成立以来,园区始终坚持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孵化和产业培育体系。李强书记在这次的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聚力创新”,核心就在“聚”字上:

集聚平台。从南京高新区的实践来看,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创新提供全流程、可分段、定制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让创新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成功的希望更大。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公共技术、公共交流、公共财务、公共政务等“四个平台”总计40多家,取得了良好成效。以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例,目前服务企业近200家,为企业节约运行成本7000万元以上,三年来累计吸引了60多名科技领军型人才和近百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进驻园区。

集聚政策。没有好的政策,就形成不了对人才和要素的吸引力,“聚力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去年出台的鼓励创新二十条扶持政策,都是真金白银。例如,鼓励企业建设运营载体平台,最高补贴300万元;鼓励企业使用平台,最高补贴30万元;鼓励研发投入,补贴5%-10%的费用,等等。另外,上半年江北新区发布的“创新十条政策”对高新区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集聚人才。除了在经济上对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动给予补贴外,更加重视从居住条件、工作氛围、配套设施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最佳的创新环境。高新区目前正在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即房屋产权由人才和共有产权人按照一定比例共有,可以上市交易,并对溢价部分收益共享。另外,也十分注重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创造对接渠道和交流空间,争取能让具有共同语言的人才在我们这里能找到知音、让互为市场的各类人才在这里能各取所需,实现以才引才。

集聚要素。一方面不断加速载体建设。截至目前,南京高新区已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市级5家;拥有国家集中众创空间1家、省级3家、市级4家,各类创新载体总面积近百万平米。另一方面,是以高新创投和高新担保两家公司为主体,采取“投保联动”机制,对园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企业提供全覆盖的金融支持。目前已经引进产业投资基金13支,管理资金规模达100亿,2015年总计获得外部投资超过30亿元。

瞿为民认为,“聚力创新”对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同时这“四个集聚”也有其内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中,平台集聚是基础,政策集聚是关键,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抓牢这个关键,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和要素集聚的良好结果。

目前,南京江北新区正在学习借鉴杭州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武汉规划“自由创新区”的经验做法,积极谋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高地—南京“扬子江创新港湾”。“扬子江创新港湾”总规划面积约101平方公里,北起南京高新区,南至浦口国际企业研发园,中以老山沿线高校资源为轴线连接南北两个片区,覆盖南京高新区、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浦口经济开发区和紫金(浦口)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等产业板块。在这样的一个战略构想当中,南京高新区将承担重要角色,不仅是科技研发核心区,同时将是产业落地集中区。

下一步,南京高新区将按照本次党代会提出的聚力创新要求,继续大力推动平台、政策、人才、要素等“四个集聚”,并同步完善体制机制,打通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渠道,力争掌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一流园区。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893694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5853378 本月:12203608 今天:30565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