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社会民生
社会民生  
上一条:六月,掬一捧孩子们的幸福(一) 下一条:芭比娃娃,永不衰落的经典
乘凉
——记忆中的民俗之十五
施正祥   2014-06-23

  

     □施正祥      如果有人问你:冬天与夏天,哪个好过?怕冷的人会说夏天好过、怕热的人会说冬天好过,还有人会说都不好过。是啊,这样的极端天气,冬天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夏天热浪滚滚酷暑难忍,确实都不好受。但我则认为,如果排除气温的直接感受外,从个人的其他生理反应上来讲,夏天比冬天难过。在那个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的年代里,夏天人们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蚊蝇孽生,疟疾痢疾横行,记得我在上小学期间年年得疟疾(扬中称为“打摆子),犯病的时候,浑身冷的发抖,盖上被子也不管用,那一阵过去了又会大汗淋漓。一个夏天过去,人会消瘦一圈,尤其是孩子,所以有“苦夏”的说法 (扬中方言好像称为“jù夏”,如果把这个jù用一个汉字来代替,我觉得用“蛀”比较合适,意义比“苦”字更深刻,而且家乡方言读蛀为jù)。而冬天就没有这些问题,冷可以加衣服,实在不行可以早早钻进被窝,可是夏天呢,气温有时比体温还高,一丝不挂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乘凉就成了夏天乡村的一道民俗风景。      所谓乘凉,就是找一处凉快的地方休息。俗话说 “大树底下好乘凉”,树底下阳光被树的枝叶遮挡住,又透气,所以给人有凉快感。但扬中村头棣尾没有很高大的树,在我的印象中,家乡比较大的树要算 “鬼头杨”(学名枫杨)了,但人们也不敢坐在它底下,因为鬼头杨树上有一种叫“羊毛喇子”的虫子,而且比较多,这种虫子全身是毒毛,被它蜇一下又痛又痒,皮肤会红肿好几天。即使“羊毛喇子”不掉下来蜇人,那羊毛喇子的屎不断地掉下来也够烦人的。所以一般不选择在树底下乘凉。那去哪儿呢?扬中家家有竹园,所以白天去竹园乘凉成了最好的选择。午后搬一张长条凳去还可以美美地睡一觉。      晚间乘凉更是家家倾巢出动,在自家屋前的场子上,乘凉是当年的一道风景。记得一到夏天,太阳下山了,我们这些孩子早早将吃饭的桌凳搬到室外,乘凉前的晚饭一般都是在外面吃。饭后收拾停妥洗完澡一家人就开始乘凉。大人坐着,很小的孩子躺在桌子上,妈妈在一边用扇子为他赶蚊子;半大的孩子这时最活跃,他们拿着蒲扇到处乱跑,甚至走街串巷,哪里热闹去哪里,小时候有许多故事是在乘凉的时候听到的。也见到有的老奶奶光着上身乘凉,看到有人来了将手中的蒲扇遮住胸部。合作化以后,生产队的大晒场成了大家聚在一起乘凉的新场所,有的拿只爬爬凳有的带张草席,三五成群自由集合,或坐或卧。这里不比自家门前,似乎男女有别,自然形成了男女二个方阵,而且已婚者为多。男在东女在西,男子都光着上身,女人也不怕裸露,男人们天南海北,女人们家长里短,只有细声细语,没有大声喧闹,偶尔也会听到女人们的小调声和男人们抽水烟的啪嗒声以及远处传来的蛙鸣声,萤火虫也不失时机地拖着它发光的尾巴在人群上空穿搜巡视,时不时地俯冲下来探视一下,给这夜晚带来几分神秘。寂静的夜空下,给大地画上了一幅悠闲和美的乘凉图。      晚间乘凉,一人一把蒲扇,不要小看这把蒲扇,晚上乘凉离了它真的不行,它除了扇风外,更大的用处是驱赶蚊虫,因为那个年代蚊子真的很多,说晚上走路蚊虫撞脸一点也不夸张。所以都很爱惜蒲扇,为了耐用,一把新的蒲扇买回来后都会在蒲扇的边缘上缝上布条。还有人专门在蒲扇上烤上打油诗,我记得有二个版本:      其一:扇子扇凉风,行夏不行冬。有人问我借,请到腊月中。      其二:扇子扇凉风,宜夏不宜冬。白天常在手,夜晚打蚊虫。      这蒲扇上的字是如何烤上的呢,我不妨介绍一下,因为后来我也学会了。先在扇面上用毛笔写下,然后用煤油灯的黑烟熏烤,当然必须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完全熏黑了以后,用抹布擦,这一擦,神奇出现了,字上的墨没有了,透出了扇面的白色,而字四周的黑色擦不掉。大家可能都见过碑刻的拓片吧,这扇面的效果就像拓片一样。(顺便说一下,当年农村没有电,照明用煤油灯,一种最原始的没有罩子的煤油灯,点亮以后,火苗的上部会有一股黑烟冉冉上升)      乘凉至深夜,气温慢慢地回落,眼睛也开始打架了,小孩子也可能早已睡着了,乘凉的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回屋里休息。生产队晒场上的女人们先走,男人们还会留下来,这时他们会说点荤段子开开心,等真的困极了才回去睡觉。      这样的画面在整个夏天每天都在上演着,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回想起来仍然那么美!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338276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972846 本月:3648721 今天:16045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