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江中小岛,鲜花盛开、果实飘香。无论走进广场、社区、家庭,还是机关、学校,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迎面扑来,道德之花芳颜初绽,正构筑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把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扬中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放在首位,抓在手中,落到实处,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条主线——
贯穿道德建设全过程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近年来,我市把这一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取得新的成效。
每年我市以《纲要》颁布实施周年为契机,利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阵地,典型报道、专题讨论、座谈会、电影展等形式广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知识,广泛宣传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五爱”“三德”的主要内容。组织编印《现代文明市民读本》,制定《扬中市文明市民守则》和《扬中市民行为规范》,印制15000多份文明市民宣传手册发送到广大群众手中,使道德要求更加易懂、易记、易落实。老干部宣讲团深入社区、镇村、企业、中小学校宣讲《纲要》和思想道德规范,受教育人员达16万多人次。重点开展“八荣八耻”宣传教育,干部职工扬荣弃耻的意识得到强化。
两手齐抓——
激发群众文明新追求
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是我市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大特色。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熏陶。先后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大型签名仪式,“志愿者集中服务月”、“小手牵大手,共建清洁家园”、“不文明行为劝导周”、“万束鲜花扬美德”等主题活动,有力推动了社会各群体的文明养成。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已成功举办多届,成为我市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品牌。“乡村行”艺术团,深入村企开展巡回演出,共演出100多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百场电影进百村”活动,“实现全面小康群众文艺汇演”,“剪纸、面塑技艺大赛”、“民间艺术品展示”、“民族乐器演奏大赛”等活动都受到了全市群众的广泛欢迎,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健康、文明的追求。
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样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并通过文明评选活动落实到实践中,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把建章立制作为加强单位、行业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措施,纳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管理之中,发挥其对道德规范的保障作用。
三大环节——
实现道德规范进万家
抓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我市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学习教育活动,公民道德规范进家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村镇,走进了千家万户。
——道德规范进社会,抓好社会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活动”、“十佳文明服务窗”、“十佳文明服务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强化扫黄打非专项治理,净化社会环境。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全体干部群众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道德规范进家庭,抓好家庭教育。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树立了全国“孝亲、尊老”之星唐纪芳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在广大群众中引起普遍共鸣,让人感到可亲、可敬、可学。在家庭环节上,以“关爱·健康”活动为载体,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及时修正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不足,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道德规范进学校,抓好未成年人教育。一是制定实施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30项行动计划。二是实现道德教育全方位。对未成年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民主法制和社会公德等富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三是积极创新道德教育载体。家庭小书房建设已达到22000多个,覆盖面达70%以上,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文体活动、陶冶情操的自由天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活动,唱响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旋律,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参与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江洲大地掀起了一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文明办 季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