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扬中要闻
扬中要闻  
上一条:“一人公司”点燃市民创业热情 全市累计注册388户,总资本3亿元 下一条:科技合作恳谈会筹备就绪
一座魅力独具的文化岛城 ——“创造新业绩,喜迎十七大”系列述评之四
□季 春   2007-09-18

  

2007年的春天,扬中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节点:《扬中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正式实施,“五大重点文化工程”、“六大重点文化设施”加速推进,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政策务实开放……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坐标中,文化与经济两条发展曲线相互激荡、和谐共振,演绎了一出高潮迭起的文化大戏,“文化扬中”建设正展露出繁花似锦的喜人景象。

文体阵地—— “精神家园”更精彩 【镜头一】 在新坝镇新坝村,村委会把原计划划给一户造屋的价值30万的“黄金”地皮腾让出来,又投进去150万元,建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房、室外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中图书室的藏书在10000册以上。文化设施建到居民和村民的身边,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镜头二】 每天清晨,英雄社区的退休教师陶菊芳总是准点来到社区广场,合着音乐节拍,挥舞手中的红扇,和姐妹们一起跳支扇子舞。她说,既在晨练中锻炼了身体,结交了朋友,还学到了养身健体的知识,收益多多。 【背景】 跟新坝社区活动中心类似的规模不等“文体活动圈”,如今已经遍及我市五镇一区的86个各行政村、社区,农民随时随地可在家门口享受“文化餐”。这些“文体活动圈”的基本格局是“两大件”——“一室一场”:室内图书阅览室,室外有以篮球、舞蹈等活动为主的“多功能场地”。村民们说,天热时,晚上以户外活动为主;要是天凉了,图书室里座无虚席。 对照“市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要求,我市设立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不断改善。 市一级,建成了体育活动中心、体育训练馆等公共文体设施,市文化馆、图书馆迈入国家(县级)一级馆行列;镇一级,各镇文化站活动面积均超过500平方米。去年,油坊镇建成文化活动中心,成为镇江市首家省级文化站标准化达标试点单位;村一级,全市86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级健身工程点,其中达省二类以上标准的占行政村总数的80%,“农家书香”工程快速推进,到去年底,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26个,藏书量近4万册。有了这样的文化阵地,先进文化得以扎根于基层群众,并焕发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不仅在“点”的布局上下功夫,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面”上我市也频出实招:提供必要资金,并逐年增加,确保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功能发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在用地、税费方面给予优惠;创新服务方式,要求图书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单位,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 【记者观察】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更多的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文化设施建设成为我市一项“民心工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政府部门把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载体来扶持,企业团体把它作为公益事业来资助,村民则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来建设。而要让文化资源更多地接近普通民众,又需要搭建更多的“桥梁”。扬中,正在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这样一座独特的文化之桥。 文化下乡—— 政府“买单”农民乐 【镜头】 2007年1月上旬,冒着凛冽寒风,“乡村行”艺术团的大篷车开进了八桥镇万福村。从附近赶来的500多名群众端凳扛椅早早地“抢占”了有利地势,等候精彩演出,临时搭建的舞台被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艺术团根据土地、计划生育等政策精心编排的10多个节目,赢得台下笑声连连,掌声阵阵。73岁的杨大爷得知村里有戏看,兴奋得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了演出现场。2个小时的演出,老人家从头看到尾,他乐呵呵地说:“演出的节目不错,很合我们的口味,感谢市里领导给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 【背景】 为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市政府实施“政府出资,市场运作,乡镇搭台,农民看戏”,每年安排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为农村群众送去优质的文化产品。 到今年,我市共举办了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五届农民艺术节,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社区服务中心、市文化馆等部门牵头,相继举办了“绿岛颂歌”、“丰碑礼赞”、“永远的绿岛”、“百年扬中”综合礼赞、“全面本小康,建设新扬中”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每年开展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体育下乡活动均超过80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全市各地的“广场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无论清晨还是夜晚,“文化纳凉”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同习惯。 在扬中,“乡村行”艺术团被农村百姓亲切地称为扬中的“心连心”,之所以这样称呼,村民一致反映,演出节目紧贴百姓生活,从家长里短到小康成果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演的都是农民的真实生活,有看头。 作为“软文化”输送的主力军,“乡村行”艺术团自2002年11月成立以来,脚印踏遍全市各乡镇、社区、行政村,正如她的名称一样,乡村行,行乡村,仅去年围绕“全民奔小康”主题,“乡村行”就先后组织送戏下乡活动80多场次,观众上万人次。 今年起,我市将每年定期举办2-3次大型文化活动,培植文化土壤,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政府买单,为农民“送书、送戏、送电影”,确保各村每年演出不少于2场,每月放映1场电影。 【记者观察】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们在实现温饱之后的自然追求。长期以来,城乡的差别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表现精神上。在新农村建设中,让农闲之时的农民们从无所事事晒太阳状态和麻将桌上解放出来,提供适合他们的娱乐方式,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我市,政府出资,送戏下乡,就象是一场场“及时雨”,滋润着他们久旱的心田。

文艺创作—— 收获“满园春色” 【镜头】 今年5月15日晚,市文化馆馆长朱秀清“悠悠江南情”个人作品音乐会成功举办,当晚演出的20余首曲目是从他平时创作的近千首作品中精挑细选出的得意之作,经过重新配备乐器及编曲,以歌舞、合唱、独唱等形式向大家展现。音乐会的演出班底档次不低,阵容强大,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上海音乐学院、无锡市歌舞团等均在参演之列。这场镇江范围内的首场个人音乐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背景】 “送文化”的同时不忘“种文化”,扬中文艺创作收获了满园春色。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学、舞台等领域,会欣喜地发现,近年来,我市每年都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省、镇江市组织的各类演出、评比、展览中获奖,其中儿童表演唱《数新楼》获第二届全国“蒲公英奖”金奖,歌曲《江南吟》获第九届“群星奖”银奖,小品《乡村轶事》、歌曲《永远的绿岛》、《杏花雨》、儿童画《小巷欢歌》获省“五星工程奖”,小品《有喜临门》在省小戏小品大赛中夺得了金奖。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大对重大文化产品创作、重大文艺活动的扶持力度,每年扶持2部以上重点作品的生产,并放宽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领域的准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每年选送2-3人参加省青年作家、文艺家培训班,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文化产业人员。 【记者观察】 这些文艺硕果的背后,是艺术工作者对精品创作的主动追求,更源于政府的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扶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我市,正因为政府能够以打造品牌活动、财政买单、奖励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和扶持文艺创作,才有这样蓬勃的局面: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了一大批弘扬时代主旋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扬中文艺创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文艺工作者们以充沛的激情、感人的笔触,丰富的形象,聚焦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中的火热实践,一批又一批触摸扬中发展的脉搏,体察百姓的忧乐,观照生动鲜活的现实的佳作面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扬中形象跃然纸上。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350495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2098799 本月:3774674 今天:5237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